白癜风丸价格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2967.html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登上热搜——

一个年轻女孩,在女厕所被陌生男子殴打、撕咬长达20分钟。

目前,医院救治,面部被撕咬得血肉模糊,眼球也差点保不住。

可当她将自己的遭遇发在网上后,却招来一片猜忌。

「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你受害那天,打算穿什么衣服?

10月0日下午4点,浙江永康市三井头村,一个名叫小徐的女孩走进公共厕所,一名男子尾随其后。

因为附近村民们都常用这个公厕,小徐并没有察觉异样。

可当她走进女厕时,男子仍然跟了过去,小徐还来不及呼救,一个板砖就砸向她的脑袋。

男子一边用板砖猛砸她的头,一边用手挖她的眼睛,撕咬她的鼻子。

「他把我鼻子里面搅得血肉模糊,用嘴巴试图把我的鼻子咬下来。」

「还用手伸进我的喉咙,要把我的舌头拔出来。」

据小徐回忆,男子对她的折磨长达20分钟,其手段凶狠凌厉。

好在一对路过的夫妻解救了小徐,并迅速报警制服了歹徒。

可小徐的状况却非常不好,经法医初步判定,她的伤情在轻伤二级以上。

牙齿碎了六颗,脸和手全被咬烂,眼皮也被撕掉,为了方便缝针,不得不把心爱的长发剃光。

可施暴者及其家属连句道歉也没有,只垫付了两万元医药费。

小徐把自己的遭遇发在了个人社交账号上,不为别的,只为求一个公道。

可她没想到的是,另一场暴力又向她袭来。

△左为小徐受害前,右为小徐受害后

图源:澎湃新闻

在一部分人看来,小徐遭遇的这场袭击并非偶然。

要么是她打扮妖艳,要么是与凶手有见不得人的情感纠纷。

「你是不是穿太暴露了?」

「好端端的男孩,是你绿了人家才会被报复吧?」……

一时间,恶毒的言语如同受害那天冰冷的板砖,劈头盖脸地砸向小徐。

△小徐被害事件的恶评

图源:网络

躺病床上的小徐,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要不断努力自证清白——

据小徐自述,她并不认识施暴者,只知道他是同村居民。

小徐和家人本是浙江临水人,五年前,父母来到永康市三井头村,在这里租下一个店铺。

全家人的生活,都靠这个小超市维持。

今年5月,小徐父亲查出肝硬化,母亲便将在杭州务工的小徐叫了回来,一起打理超市。

为了能够多一份收入,他们的超市还提供寄存快递的服务。

小徐与施暴者为数不多的交集,就是对方曾到她家超市假装取快递。

她从来没有主动与对方攀谈,反倒是对方总是直勾勾盯着她看,对她猥琐发笑。

而遇害当天,她穿的是过膝高领毛线裙和打底裤,是再常见不过的冬装。

小徐的解释,让无数女孩们心疼不已,同时又感到后怕。

如果事情发生在夏天,小徐穿了一条漂亮的花裙子,那些恶毒的言论是不是就“坐实”了?

难道每个女性,要时刻准备一件朴素的受害者套装,才能在遭遇不测后避免二次暴力?

△小徐对网络恶评的回应

图源:受害者个人社交账号

讽刺的是,在这起恶性事件中,受害女孩不打码的照片、社交账号、家庭背景在网络上疯传。

而施暴者呢?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没人知道他的成长环境。

只知道他正在进行精神病鉴定,甚至还有脱罪的希望。

不是所有女孩都是受害者,但几乎所有女孩都会因小徐的遭遇感受到恐惧。

因为当舆论逼迫女孩公开遇难当天的衣着时,本质上是对全体女性发出警告——

你们要时刻保持衣着朴素,你们要时刻保持社会关系的单纯。

否则,当你们被人强奸、殴打、杀害的那天,你将会代替歹徒成为众矢之的。

而这样的荒诞的事件,却在我们的社会中真实地发生着。

被捕的嫌犯,还有多少“帮凶”?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对受害者指指点点。

但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有机会在遭遇不测后为自己正名。

年6月17日,广东罗定一个名叫小欧的女孩,被歹徒奸杀藏尸冰柜。

据调查,受害者小欧在一家健身房工作,经常忙碌到凌晨才下班。

但是当天,她下班后发现自己忘了带家门钥匙,索性决定打车去酒店休息。

或许是一时疏忽,她上错了车,见色起意的车主也并未提醒,而是把车开到了偏远的农场。

当晚,小欧就被这名车主强奸杀害,藏尸在一家烧烤店的冰柜。

这原本是一件毋庸置疑的社会恶性事件,可被网友们讨伐的不是凶手,而是死者。

△女性受害者小欧

图源:微博

小欧的个人社交账号、不打码的生活照被曝光,人们一边窥探她的生活,一边揣测她的遇害原因。

因为爱拍照,爱打扮,她被指责穿得太少才诱导了犯罪。

因为在健身房工作下班晚,她被指责专挑危险时间打车,不懂自我保护。

遇害女性,成为了新的规训工具。

表面上是在呼吁女性重视自我安全,实则是在利用受害者的苦难,完成一场宗教式的洗脑——

“看吧,不守妇道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下场。”

△离世的小欧,在互联网上被人身羞辱

图源:网络

事实上,当人们对受害女性进行审视时,其逻辑已经与施暴者不谋而合。

“她穿得太少了”、“她太漂亮了”、“她也不是什么好女人”

诸如此类的发言,常常被施暴者当作犯罪理由。

年,陕西发生了一起轰动社会的恶性事件,岁的舞蹈女教师夜跑遭奸杀。

当警方审问凶手的犯罪原因时,他对自己罪行的解释是:她太漂亮了,我控制不住。

同时,互联网上关于受害女性的讨伐也接踵而至,从衣着到身材相貌,甚至运动习惯都遭到一通诟病。

如今,距离女教师夜跑遇害已经过去七年,新的受害者仍在同样的阴影下挣扎。

△年,仍有媒体将女性衣着视作遇害的原因

图源:网络

或许有人会说,互联网本就充满着复杂性,一部分恶意评论在所难免。

殊不知,暴力犯罪的形成与这样的言论息息相关。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合理化的暴力的言行。

而它们的表现形式,甚至可以是温和的、表现为善意的。

是谁在塑造暴力?

审视女性受害者,往往从审视女性本身开始。

“女孩不要打扮得招蜂引蝶,以免招来横祸。”这句话,是我国女性专属的童年教育。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种来自长辈的关怀,可它的内在逻辑却十分古怪。

它所暗示的含义是,女性打扮靓丽,是男性暴力犯罪的原因。

仿佛人类道德的底线,全应该由女性身体遮盖的程度去决定。

年月17日,一位年轻女孩乘坐地铁时,因为穿了截断牛仔裤被陌生大妈当场训斥。

大妈一边拍打女孩的大腿,一边指责女孩穿这样的裤子显得太不正经。

而大妈的行为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赞同,甚至有人表示,像长辈一样,很暖心。

也有人觉得,大妈不了解穿衣自由,本意不坏,无视就好。

△大妈训斥陌生女孩打扮得不正经

图源:杭州日报

殊不知,正是这种看上去普遍而无害的指点,在不断遮蔽性别暴力的本质,甚至成为犯罪的培养皿。

当人们对女性的衣着指指点点的时候,当人们要求女性避免去某些场所的时候,本质上是向潜在的罪犯传达一个信息:你有权对她施暴。

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全球有5%的女性都曾经历过身体或性暴力。

讽刺的是,在女性穿着自由的欧美国家,强奸率属于中位。

反而越是在要求女性衣着保守的地区,女性遭遇性暴力的概率越高。

如,要求女性遮住面部的中东国家,强奸率常年居高不下。

△她们只露出眼睛,仍然被当街骚扰

图源:网络

穿衣自由,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一项次要的追求。

甚至在一部分人眼中,即便缺乏这份认同,女性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不过就是在路上被人瞪两眼,被长辈训斥几句。

然而,一旦恶性事件发生,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偏见,都会变成一把把刺向受害者的利刃。

它引向的,是对受害者一遍又一遍的道德审查,甚至让她们不断自我审视。

施暴者呢?却有无数个免责的理由,伪装成一场「因为诱惑而丧失理性」的冲动。

受害者不断苦苦自证,却仍旧堵不住众人之口。

而全体女性,也不得不在这样的逻辑下,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筑起铜墙铁壁,努力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成为受害者的人」。

对受害者衣着的审视,本质上是将女性当作性资源。

是在要求她们对身体进行自我看管,要求她们将自己看作未来丈夫的所属物品。

当女性在要求穿衣自由的时候,我们要求的是不被当作一件包裹严密的货物。

而一旦接受成为的货物,就代表着我们接受被掠夺的命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wh/139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