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力 成就伟大梦想 人眼的屈光状态主要由四部分决定:角膜曲率,晶状体曲率及调节力,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当然房水折射率,玻璃体密度等对人眼整体的屈光状态也有一定的影响。 各屈光成分正常值 在群体中,屈光成分的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每一屈光成分有一定变异范围。眼屈光和屈光成分的测量: 范围 平均值 眼轴长度(mm)22.3--26..2±0.85 角膜屈光力(D)39.0--47..1±1.62 晶状体屈光力(D)15.5--23..7±1.62 眼的屈光系统中决定眼的屈光状态主要因素:各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各屈光面的弯曲度、各屈光间质相对位置。 角膜前面的曲率半径7.7-7.98 角膜后面的曲率半径6.8-6.22 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10.0-10.20 晶状体后面的曲率半径6.0-6.17
由于角膜和房水屈光指数相近,故在屈光系统可认为有三个屈光面,即角膜前面、晶状体前面、晶状体后面。正视眼各屈光面距角膜前表面距离: 角膜前表面0.00 角膜后表面1.15 晶状体前表面3.54 晶状体后表面7.60 视网膜24.00 角膜前面到后极部视网膜距离,即眼轴长度对眼的屈光度影响较大。多数正视眼的屈光成分在正常范围内,为各屈光成分适当匹配的结果。各屈光成分不适当的组合则产生了屈光不正,高度屈光不正(+-4D)主要由眼轴长度异常而其他屈光成分不能完全代偿引起的。 儿童眼球屈光发育特点 屈光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始终发展变化的。婴儿期眼前节部分发育变化非常快。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视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在儿童视觉发育敏感期,屈光发育可影响视力、眼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与儿童斜弱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眼轴: 新生儿 17--18mm 3岁-14岁21--24mm 眼轴的长度经历两个不同生长阶段,3岁前称快速发育期,1岁前眼轴增长尤为迅速;3--14岁称慢速发育期,10年仅增长1mm。14岁达成人水平。自出生到发育成熟,眼轴增长7mm左右,远视眼逐年正视化,由于其他屈光成分的代偿作用,绝大多数人并未形成高度近视眼。可以认为,远视眼实质上是眼球发育不全,而近视眼则是眼球过度发育。 角膜 新生儿角膜的大小几乎接近成人水平,约10mm。出生时角膜的平均屈光度有55.2D,到1岁时降至45D.早产儿角膜一般较正常出生儿的屈光度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逐渐减小,补偿抵消眼轴增长带来的近视化改变。 晶状体 晶状体不同于眼部其他结构,它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停生长的。新生儿晶状体是球形的,厚度大约为4mm,到1岁时大约增大1倍。而晶体透光力由于代谢的增加而下降。晶状体逐渐变扁平,曲率逐渐下降,抵消眼轴增长带来的近视性改变。 视力 出生0.02 1-2岁0.2-0.3 3岁0.5-0.6 4-6岁0.6-0.8 7-8岁1.0 婴幼儿刚出生时,视力是极差的,只有0.02,只能模糊的认出母亲的脸,随着生长发育视力水平逐渐提高,如果视力7岁之前就到了1.0,极有可能提前用完了远视储备,后续即将向近视发展。 屈光度 目前不同的调查研究结果略有差异,我国发表的文章多倾向于出生时呈度左右的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球向正视化发展,远视度数逐渐降低。但有国外大样本调查数据显示:出生至7-8岁人群远视远视度数呈上升趋势,8至30岁人群远视度数呈下降趋势,随后又缓慢上升。 下图是专家发表的一些关于儿童眼球发育的相关数据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fl/118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