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SMESME科技故事

会点进来看这篇文章的人,多半是个近视吧。按照传统的观点,你现在正在用可能会让你戴上眼镜的危险方式(看手机)去了解有关摘掉眼镜的知识,听起来似乎有些讽刺的意味。

但别担心,虽然用眼不当的确是近视的危险因素,但并非那么绝对。有调查研究就给出了有趣的结果——看电视时间最长的孩子反而比看电视时间短的孩子更不容易得近视。难道我们都搞错了?

先别质疑父母以“保护眼睛”为由剥夺了你十八年来的娱乐自由,因为过度用眼的确曾经被认为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但今天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发现近视的成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并且绝不止用眼不当一种危险因素。

青少年越来越高的近视率似乎已经变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靠谱的解释能指导我们预防近视?

传统的观点认为近视是由“用眼不当”引起的,包括: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书写姿势不良,躺着看书,昏暗环境下用眼等等,但近代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调查研究都积极寻找近视的各种环境因素,也的确发现近距离用眼、不良阅读习惯等因素和近视的相关性较大,但是也有不能完美解释的情况。

发表在《中国卫生统计》的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对名1~9年级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个极其怪异的现象。经常看电视4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发生近视的风险竟然是看电视0.5小时以下的学生的0.倍,也就是说看电视时间越长发生近视的风险越低[5]。

1~9年级中小学生看电视时间与近视率

和生活经验完全相悖的调查结果并不代表合理用眼就不重要,只是用眼过度和近视之间的关系可能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论文作者也提出了一种猜想:视力好的孩子不会刻意控制看电视的时长,而视力不良的孩子因为自我约束或被家长限制反而看电视较少。

如果用眼问题不是唯一的关键因素,那遗传有没有可能对近视的影响更大呢?答案是近视与遗传有关,但也不是绝对相关。目前的确发现了一些和高度近视相关的基因点位[4],但大多数人的低度和中度近视往往都和遗传的关系不大,并且遗传也无法解释新世纪以来猛增的近视率。

目前比较多提及的一种假说认为是光照不足引发了近视。强光照(户外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不仅是重要的神经递质,也能够抑制眼轴变长,而眼轴变长正是近视最根本的症状[2]。

光照强度不足导致近视的假说已经得到了一些验证,比如北半球高纬度光照较少地区的国家,他们入伍新兵的近视率相对低纬度国家而言更高[3],可以光照不足来解释;又比如有研究发现参与较多户外活动的人群近视率更低[4],不过也有可能是视力不良者考虑到不便所以更倾向于少参与运动量大的活动。

而近视人群的发展规律其实也可以用光照不足来解释,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1世纪,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课业越发繁重,近视率也越来越高。学生们没有时间到户外去活动接受日照,甚至连体育课也要在课室里学习,另外相对不爱运动和怕晒黑的女学生近视率也的确比男学生更高[4]。

所以我们观察世界各地的近视率,会发现学生课业压力更大的东亚地区近视发生率也更高。目前中国的近视群体已经在6亿人左右,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50%,中学生70%左右,大学生更是达到90%左右。韩国高中生近视率45.7%,中国台湾12~19岁学生为70.3%,广州15岁学生为78.5%,比欧洲澳洲等地区要高出非常多[2]。

当然光照不足导致近视目前还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近来也有新的调节相对静止学说,这种观点认为眼睛调节相对静止且幅度低会引发近视。人在室内环境中目视距离相对固定,眼睛的调节幅度也低,而户外运动则能让眼睛动态地大幅度调节,这也能解释上述的一些近视人群的现象规律[6]。

当然,以上很多关于近视人群的统计调查结果,传统的不良用眼导致近视的观点也并非就不能够解释。总之,不同假说的提出的确给解决近视难题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近视成因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不过我们也要相信它一定会逐步得到更科学的结论。

不管怎么说,对于已经发生了的近视,以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平,都已经无法逆转和治愈。你多半还是得默默接受佩戴眼镜矫正视力的事实,做个“四眼仔”。

照着目前近视发展的速度,眼镜可能会成为现代人类最有标志性的佩戴物,夸张一点说人类已经进入了“眼镜时代”,就像考古学家通过器物的工艺判断年代一样,未来的人类也可以通过镜框镜片的工艺来判断它们的年代。

可眼镜毕竟是一个麻烦,比如对一个篮球爱好者来说,戴眼镜不仅会让视野范围变窄,镜框尖锐处在剧烈的对抗时也有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早年一些运动员不得不佩戴厚重的运动专用眼镜来避免伤害的发生。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霍勒斯格兰特,绰号“眼镜蛇”

当然除了佩戴框架眼镜来矫正视力这种方式,现在也有很多人会佩戴隐形眼镜,但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运动中,隐形眼镜脱落一定是件非常令人恼火的事情,同时佩戴隐形眼镜也需要良好的卫生护理,长时间佩戴还会有眼睛酸胀、干涩等症状,对懒癌晚期患者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如果你既不能忍受佩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的不便,又无法接受常年面对模糊的世界,那你多半曾经考虑过近些年来越来越有知名度的近视手术。随着近视手术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已经摆脱了眼镜,但它一方面在诱惑着所有近视患者,一方面又让近视患者陷入犹疑。

明明我们连近视的成因都还没有搞清楚,做手术矫正近视真的可行吗?

目前最流行的几种近视手术其实原理都类似,就是通过改变眼球的光学结构来修正屈光度,让影像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之上。说到底,它是一种矫正的方法,并不是针对成因根治近视。

我们已经知道近视的主要症状是眼轴变长,那么要让光线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就必须改变眼睛的屈光能力,而在眼球的结构当中对屈光力贡献最大的就是角膜,占到了整个眼睛屈光力的三分之二。并且角膜处于眼球的最外部,更适合手术操作,医生们自然都希望从角膜这里找到突破口。

较早的矫正术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通常医生会在患者的角膜周边做若干条深达角膜全厚90%~95%的切口。这些切口能释放组织压力,减低张力让角膜周边向外膨出,这样一来角膜中央就相对扁平[7]。于是眼睛的屈光力减低,焦距变长,影像又重新落在了视网膜之上,近视便得到了矫正。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

可实际上这种手术并不完美,由于角膜上的切口深度大,而角膜本身并没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如果受到外力打击,就可能会导致眼球破裂房水流出,这也给早期的近视手术带来了争议。所以,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已经算是彻底被淘汰了,而取代它的是如今主流的激光近视矫正手术。

虽然都是用激光作为手术的工具,但它的发展也经历了几次进化。最早,医生们用激光直接切削角膜表层,名为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PRK),降低角膜的屈光力,实现矫正近视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术后不仅疼痛,愈合过程中角膜表面可能会产生瘢痕导致视野模糊,所以现在也已经很少见到了。

当时眼科医生也认识到PRK手术的不足,提出了需要更先进激光技术和应当对角膜表层以下切削的两点建议。等到全新的准分子激光技术出现,激光近视手术才迎来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准分子激光技术出现了。它是一种波长只有nm的紫外光,并且是所谓的“冷激光”,即它并不是通过热效应汽化组织,而是通过光化学反应使分子之间的结合键断裂,不产生热损伤。而且在紫外光下,人的角膜并不是透明的,准分子激光几乎无法穿透角膜,只会在照射到的最表层产生作用,所以理论上来说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很适合眼科手术的激光技术。

最先应用这项技术的手术全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第一步是制备角膜皮瓣。原来的方案直接切削表层造成瘢痕,现在先在角膜中心区域切削一个带蒂皮瓣,翻起后对皮瓣下的角膜基质进行激光切削,降低角膜的屈光力。最后再把翻起的角膜皮瓣盖回去等待愈合,手术就完成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简单步骤示意图

手术过程中没有痛苦,术后恢复也很快,一两天之后就可以正常生活,期间也只需要注意保护和用一些预防感染的药品。

但每种手术都会有相应的并发症,LASIK也同样如此。这种手术有很小的概率会发生圆锥角膜症,这是由于术后角膜厚度过小,因此近视度数高角膜切削量大的患者风险更大[8],但是只要经过术前严格的检查,都可以避免。另外,还可能出现干眼症和夜间眩光,因为角膜皮瓣边缘会带来细微的光学改变造成散射,昏暗环境下如果瞳孔放大超出了皮瓣的范围就会产生眩光[7]。

但是技术是永远在进步的,LASIK之后又诞生了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主要的改进是不再用刀具切割制备角膜瓣,而是用药剂处理分离角膜上皮瓣,上皮瓣的厚度更薄,节约了角膜厚度,也就降低了角膜过薄的风险。但代价是更疼痛的手术过程和更长的愈合恢复期。

现阶段来说,更加先进和安全的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全飞秒SMILE)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得益于飞秒激光的极高精确性,我们可以做到不制作角膜瓣也不分离上皮瓣,而是直接用激光在角膜基质中切削,最后通过一个2-3毫米的小切口将切削下来的角膜组织取出[9]。

这个飞秒激光并不是准分子激光的改进版,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激光技术,特点在于能量功率大,作用时间极短达到飞秒级。它切削角膜的原理是通过光裂解爆破作用把组织分开,再逐点爆破、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在内部就实现了切削,与准分子激光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另外,准分子激光是紫外光,而飞秒激光是红外光。

因为对角膜表层的操作很少,SMILE手术更大程度地保持了角膜原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完整,降低了干眼症和夜间眩光的风险。这也是目前相对更安全可靠的激光近视手术之一。

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全飞秒SMILE)手术照片

实际上激光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总体还是相当高的,最广泛采用的LASIK手术出现不良反应的案例极少,出现近视度数欠矫或过矫的案例也非常少[1],而之后诞生的手术类型也都是在LASIK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PRK、LASIK、SMILE三种近视矫手术的迭代发展

但是激光手术毕竟对角膜或多或少进行了不可逆的切削,如果出现问题或许没有后悔药可吃。所以又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这种手术不再对角膜进行激光切削,而是在眼球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间隙中植入柔软的人工晶状体[9],用大白话说就是把一个微型镜片塞进眼睛里,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效果。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

ICL手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逆性,不改变眼睛本来的光学结构,术后可以随时更换或取出人工晶状体,在FDA的临床试验中有超过99%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9]。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人工晶体的植入导致眼内拱高偏高、前房变浅,但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更加成熟的人工晶体定制避免,或者通过更换人工晶体来解决,总体而言可控性更高。

不过,手术毕竟是手术,一定存在风险。但对于近视矫正手术来说,主要的风险其实都是可控的。正规的医疗机构一定会有一套严格的手术流程,包括从术前检查到最终的定期回访的所有环节,这样一套规范化的流程能够科学地了解每一个人眼部的情况、设计适合不同患者的手术方案、实施安全可靠的规范化手术、跟踪回访以保持长期的矫正效果。

这个过程其实相当复杂,甚至比手术本身要更考验医生的能力和负责程度。近视患者也不一定都能实施手术,比如当前患有眼疾、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不得接受手术;未成年,近视度数不稳定、角膜过薄、度数过高等不适合进行手术[1]。此外,个别人会抱有对矫正效果不切实际的期待,比如期待手术后各方面效果都要和没有近视一样,医生也会慎重评估这一种情况的患者。

另外,网络上存在一些诸如手术后不能看手机、运动角膜会破裂、不能坐飞机、几年后近视会反弹等说法,虽然它们都没有根据,但是术后注意用眼,适当休息避免撞击眼部都是必要的。

最重要的一点,近视手术只是矫正视力的方法,并没有解决眼轴变长的问题,所以近视带来的一些眼部疾病风险仍然存在,比如视网膜脱落,因此不能忽视了对眼睛的保护,也不要把手术后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它。

近视手术本身只是一个技术,它没有善恶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合适的技术用在合适的病患身上。今天的近视手术显然已经是一种先进且成熟的近视矫正方式,但我们仍然要理性判断和选择,只有了解清楚各类型近视手术才能够慎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盲目选择最贵最先进的,急于求成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虽然医疗手术目前已经能够帮助一部分人摘下了眼镜,但是我们仍期待未来能有解决眼轴变长的技术出现,或者找到近视真正的成因,从根本上预防近视的发生。毕竟谁都不希望一种矫正工具成为现代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

[1]李颖.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还要不要做?[N].科技日报,-02-20().

[2]王绮韵,庄菁,余克明.光强度与近视的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36(10):-+.

[3]赵宏伟,黄一飞.光照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J].国际眼科杂志,,16(01):74-76.

[4]刘益帆,贾智艳,刘平.青少年近视危险因素综述[J].国际眼科杂志,,16(07):-.

[5]朱娜,罗家有,曾嵘,李雄伟,罗米扬,王质蕙.名1~9年级学生近视现况及其与不良用眼行为的关系[J].中国卫生统计,,31(06):-+.

[6]李来生,蔡宏媛,吴作志.近视成因新学说——调节相对静止学说[J].中外医疗,,36(02):-.

[7]金色葡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问与答(上),科学松鼠会.-08-:27.

[8]杜之渝,吴宁玲,吴大勇,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安全值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40:-.

[9]胡雅斌,周跃华,张晶,张丽,郑燕,刘倩.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角膜帽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角膜瓣的对比[J].眼科新进展,,38(09):-.

[10]谢秀丽.ICL晶状体更换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13(05):-.

[11]朱玉丰.专家解读:近视手术的“是是非非”[N].医药导报,-06-02(B11).

[12]邱天人.激光近视手术没那么可怕,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非常识栏目.年2月17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hl/138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