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主创团·素心·主播 刘春 来源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周末,带孩子在游乐场玩,滑梯入口处横躺着一个小男孩,正和妈妈闹情绪。 旁边一个小女孩要过去,见他挡了路,上去就打了男孩一下。 手落在男孩胸前,女孩年龄小,看力度不算大,小男孩有点懵,一下坐了起来。 男孩妈妈见状,立马冲他吼道:你打她呀,她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吗!你是个男子汉,别给我丢人! 原本小男孩没觉得,被妈妈一吼,小脸一下涨得通红,转而声嘶力竭地哭了起来。 当他哭着走向妈妈时,妈妈还在数叨男孩:性子懦,说了也不听,到哪都要受欺负。 女孩被妈妈拉着过去道歉,男孩妈妈也没理会,扯着嗓子吼着自己的儿子。 旁边家长看不下去了,有人小声说:抱抱他呀,他本来就委屈。 小男孩不仅身体上受了委屈,心理上也无处倾诉,情绪自然被压抑在心里,只能用止不住的泪来宣泄。 看着这一幕,我忽然觉得心疼。 心疼那个被吼后委屈无助的孩子,也心疼那个对孩子委屈一无所知的妈妈。 父母的三分脾气,会对造成孩子十分的伤害。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尤其是家长发着脾气对孩子讲道理。 只要开始质问说教,孩子便意识到你是不理解TA的,会从心理上形成抵抗,更加歇斯底里。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塔·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 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音调占了很大比重,会影响沟通效果。 而更重要的是非语言信息,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和肢体语言。 而拥抱是孩子得到他人关心和抚慰的最直接方式。 就像孙俪曾在微博里写的: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她的配图是孩子紧紧搂着她的肩膀,趴在她怀里,相信很快就能平复情绪,当妈妈找准讲道理的时机时,相信他会愿意交流。 有时候,我也免不了对女儿发脾气,可能一句“你怎么回事!”,她就会委屈得哭起来。 当我意识到自己说话欠妥,赶紧张开双臂向她靠近的时候,她会马上扑到我怀里,向我解释之前的行为,如果是她错了,她很快就会道歉。 可育儿路上,大家多是即兴发挥,就像很多妈妈说的,不吼做不到啊。 是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部分父母都会有冲孩子嚷嚷的时候。 有机构做过调查,数据显示: 全国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吼孩子,年龄越低、学历越低的家长越爱吼叫孩子。 前两年,成都对家长参加“戒吼群”打卡,最终无一人成功,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家有一宝还是俩宝。 很多家长表示,每次吼完孩子,看着孩子,又都后悔愧疚。可等到下一次怒火来袭,还是克制不住。 于是,吼孩子——后悔愧疚—再吼孩子,循环往复。 父母越来越愤怒,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邻居家有个小男孩,因为成绩差,整天被他爸妈吼。 每次看见他,他看人的眼神都怯生生的,有次被家里人骂的时候,他差点离家出走了,在作文里他把发脾气的爸爸比作“怪物”。 被父母吼叫伤害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 在《 所有人》节目中,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因为女儿在出门前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头盖脸就冲女儿吼,然而女儿当即吓得哆嗦,不敢说话,满眼恐惧,连哭都忘了。 陶虹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这种恐惧感影响还不是短期的。 演员陈乔恩曾在一个专访中讲到,她难忘童年时妈妈冲她发火的眼神,从小到大也没有学会与妈妈沟通,也严重到不太会与周围的人相处,那种恐惧感伴随她长大。 除了心理上的伤害,某些程度上,吼叫也真的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体罚”。 哈佛医学副教授MartinA.Teicher,经过十余年研究发现: 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脑结构会受到损伤,既包括与言语智商有关的颞上回区域,也包括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海马体。 吼叫的危害,不可逆,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而且吼叫往往只短期内有效果,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一行禅师说:“对于任何人,我们能赠予的最宝贵礼物就是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