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当驾驶者血液中达80mg/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的2.5倍;达到mg/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4.7倍。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 那为什么不能酒后驾车呢?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的人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3、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用视力暂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4、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采,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5、疲劳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 科学研究发现,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有危险情况,从视觉古感知到踩制动器的动作的反应时间为0.75秒,饮酒后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要减慢2-3倍,同速行驶下的制动距离也要相应延长,这大大增加了出事的可能。资料表明,人呈微醉状开车,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是没有饮酒情况下开车的16倍。所以,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驾车,对道路交通安全和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除了远离酒驾醉驾,要远离毒驾和药驾。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很容易给驾驶带来危险。 服药期间不得及不宜驾车的药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 这类药品常见的有阿片类、吗啡类、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等。 二、产生眩晕、嗜睡、乏力的药品抗组胺药:这类药物包括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神经系统药品:如镇静催眠类药品安定、苯巴比妥等,服用后可产生镇静、催眠作用;抗抑郁焦虑类药,常见的有有丙咪嗪、多虑平和苯乙肼等;促胃动力药:如胃复安(甲氧氯普胺),马丁啉片(多潘立酮)等有昏睡、烦躁不安、疲怠无力等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甚至出现肌震颤、共济失调等。 三、影响视力的药品如阿托品及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不仅引起头痛眩晕的发生率高达20%-50%,而且还可出现瞳孔散大、复视畏光、视线不清、定向障碍等症状,使驾驶者对路况和空间的判断出现误差;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心得安、消心痛和部分抗高血压药,也会引起搏动性头痛,视力不清、头晕乏力等。某些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也会出现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等不良反应。 四、影响运动功能的药品 例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药阿普林定后出现感觉异常、手臂颤抖、癫痫样抽搐等症状,影响驾驶者掌握方向盘、挂挡和踩刹车;抗精神分裂药氯丙嗪可出现乏力嗜睡及震颤、僵直、肌张力障碍等不良反应。 五、降糖药开车期间出现低血糖,会出现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威胁驾驶安全。建议服用降糖药期间随身备糖,若服用阿卡波糖类的药物,应随身携带葡萄糖。 所以,在生病服药期间最好不要驾驶车辆,如果有一万个理由要开车,那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咨询医师或药师,并表明驾驶员身份,根据医师或药师建议服用药品。 2、如自主购药,应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或是商品标签,特别是“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避免选用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3、找替代品。如过敏患者需服用扑尔敏时,为了驾驶安全,可选择有相同疗效而无嗜睡等不良反应的药品,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于影响驾驶而无替代品的药品,必须服用者可在晚上睡前适当服用,以减少对白天驾驶的影响。 4、服用种类要越少越好,避免超剂量用药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影响驾驶的不良反应。 转载:网络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xg/106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