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5期B版

孙静新网师《语文研课》讲师。任教于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二届师德模范个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淮阴师范学院兼职副教授。

(本期“封面人物”栏目有详细介绍)

新网师周报B版目录

01/一个卓越教师的成长范式……郝晓东

04/基于教学本体的议课文化转型研究……孙静

09/教师成长的“新教育范式”……褚清源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10年探路

13/庆祝新网师成立十周年“我与新网师的故事”征文启事……新网师

14/遇见美好,遇见你……殷德静

——我与新网师的前世今生

17/遇见·陪伴·成长……房旭静

——我与网师的故事

20/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王宗祥

25/心有千千结……林琴

——教《丁香结》有感

26/野百合,也会有春天……林琴

——《草原》教学后记

27/观《枫桥夜泊》课例有感……黄秋真

29/径中有径恰切指导……黄丽敏

——以管建刚老师的《理想的风筝》为例

30/把课文当“定篇”教……何刚

——以程翔老师执教《再别康桥》为例

32/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家校共育……浦振胜

——《家校共育》课程第一次作业

37/相处相融,风娃变平和……浦振胜

——《家校共育》课程第二次作业

44/家校携手共同构建教育的蓝图……麻海娥

——读《家校共育激活教育磁场》心得体会

46/家校合力顶天立地……苏彬

——阅读《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学习心得

49/唤醒缺席的父母……管凤霞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心得体会

51/从“心”出发共育“新”花……张九娥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阅读心得

55/家校合作助推孩童生命成长……贠元凤

58/《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学组)第二次预习作业……赵晓赟

62/如何引学生欣赏并且找准教学的链接点……何刚

——以程翔老师执教《再别康桥》为例

65/“做完”与“做好”……于红澎

68/有幸遇到新网师……徐丽敏

71/在知识的海洋游刃有余……贾明娜

72/如何“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王辉霞

74/我的老师小红……时俊

75/行走在通往优秀的路上……向素华

76/做点评员的这些日子……黄丽敏

77/做个老师真幸福……时俊

79/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刘翠花

82/周日有感……周娟

83/克制权力的欲望,尊重学生的成长……时保齐

84/聆听……马增科

75/神奇的“小喇叭”……马增科

86/致家长……马增科

87/榜样的力量……马增科

88/也谈理解和规则……马增科

91/倾听是一种能力……张明坤

93/规则,是前行的风帆……侯丽江

94/采撷一束菊花,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刘文生

95/听课后的困惑……黄秋真

96/学习·教育·幸福……张佳慧

98/新网师,伊始……陈艳梅

/月亮与六便士……张明坤

/美好的事物,需要细细思量……朱凤英

/舞动的生命……王辉霞

——参加新网师十年庆典有感

/大班额课堂,如何能与每个学生对话……郝晓东

/卢雪松龚保全/陈礼宪430任静门晓婷

43/浦振胜68/于红澎83/张佳慧

/编辑的酸甜苦辣……郭良锁

1

一位卓越教师的成长范式

●郝晓东

我与孙静老师在九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繁琐工作。我主持研课一年,共18次研课,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尤其是后半学期,她的工作调整,孩子也上了小学,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公益劳动。

除了义务承担组长工作,她还深度参与语文研课。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研课的高度、深度和专业度,在国内基础教育一线是少有的。孙静老师总是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往往一语中的,其不俗的教学水平令大家刮目相看。后来,孙静老师接替我承担了语文研课的工作,对全国几百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指导。

三年前,当我得知孙静老师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时,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她在新网师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卓越特质一定会影响到其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评选为特级是顺其自然,实至名归的。去年,我开始主持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工作,就正式聘其担任语文研课讲师。担任讲师后,孙静老师勤勉的敬业精神、广博的专业知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一次次让众多学员脑洞大开、豁然开朗。一学期下来,学员们受益匪浅,麻海娥老师说:“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每次作业设计都是一次成长,每天的打卡日记也是一次成长,学习让自己慢慢发生了蜕变。”

今天,回头来看,孙静老师是如何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她的成长之路为中小学老师提供了一个怎样的范式,带来怎样的启迪?一线中小学老师可以从孙静老师的成长中学习借鉴什么?

这些都值得探讨与分析。

教师的专业学习受三方面的影响: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专业互动。学习内容指知识和技能;学习动机指学习的动力、情绪和意志;专业互动指在情境中学习,对话与合作。

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

一是在学科知识上深度和广度不够,大部分教师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教中学的慢慢就停留于中学高度,教小学的慢慢就成了小学水平,对学科知识缺乏更多的好奇和探究,视野狭窄,积淀贫瘠,文本解读功底不够,缺乏复活知识的能力。在设计教学时,无法发掘知识的魅力,问题设计碎片化,缺少“大问题”、框架问题和核心问题,更缺少利于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发生的挑战性问题,课堂教学有温度缺高度。学科知识不精深是制约课堂教学水平的根本原因。

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仅仅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终身探究的事业。自身缺乏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勇猛精进的行动,专业学习更多时候是作为完成学校的任务,而不是基于内在的需求。自我成长的动力不足,是影响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书本学习多,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少;泛泛而谈多,高质量对话少;独自探索多,合作交流少。

孙静老师的成长,恰恰是从这三方面的突破。

在孙静老师工作十年后,很幸运地扎进“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大海中遨游,开启了真正的专业学习。一次次学习上的极限挑战,为她的课堂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石,海量的啃读学习为她理解教育、理解教学、理解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新的角度,让课堂教学有了厚度和高度。专业学习促进了专业研究,孙静老师申报一项项省级、国家级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和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从经验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专业主义者。

要成为一个专业性教师,需要长期沉潜学习,这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如果仅依靠外在要求而没有内在自觉的强烈愿望,是很难长久坚持的。大多数一线老师之所以缺乏根本性的成长,就是因为缺乏渴求成长的内在动力和长期勇猛精进的品质。孙静老师则不然,从成为教师的那天起,虽然在工作中也坎坎坷坷,但她从未停止满足于外在的要求,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自觉的进取意识。在第一个十年,陷于困境而绝地反弹,在课堂研究与专业阅读的双驱动下,成为了优秀教师。在第二个十年,当大多数老师认为评上特级就熬到头时,孙静老师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开启真正的为己之学,把教育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和志业。

孙静老师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刚健的进取精神,与专业互动也密不可分。专业互动的关键之一是走出固定的环境、圈子,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与高人对话;二是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的经验的对话。

现实中,很多老师习惯于独自备课、上课、反思,虽然参加教研活动,但也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参与高质量的对话。虽然也不免有机会外出参观、研讨,聆听名家讲座,但由于自身学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所闻所睹无法与自身经验链接,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同化和顺应的质量不高,学习就难以真正发生。

孙静老师长期沉潜新网师这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平台上,她得以与朱永新、李镇西等国内一流专家直接对话,与国内数百名中小学教师一起选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西方哲学”等课程。在这样的专业互动中,彼此切磋,相互砥砺,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加入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与外面的世界链接,向高人学习,与同侪同行;把教师职业作为此生之天命所在,专业成长成为内在需求;向经典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如饥似渴地探究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这是孙静老师为一线教师提供的成长新范式。

按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理论,孙静老师已经穿过了浪漫期和精确期。未来,希望孙老师能勇于突破自我,进入足够丰富和开放的综合时期,形成足够卓越的专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成为职业之人,也赋予自我有限的一生以最终的意义。

(本文原载于《小学语文教学》年第9期)

孙静新网师《语文研课》讲师。任教于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二届师德模范个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淮阴师范学院兼职副教授。主持省级以上课题五项,以核心组成员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多项。二十余次参加国家省市级优课竞赛、展示并获奖,为中西部教师培训、农村偏远薄弱学校上示范课、开设讲座百余次。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及获奖论文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教学中注重儿童的生命成长需求,将知识与生命链接,让趣味与智慧并行,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为他们的生命铺上亮丽的底色,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智慧而灵动,有趣而深刻”。基于教学本体的议课文化转型研究

●孙静

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佐藤学在其《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老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而已。……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是的,观课议课是一种最常见的教研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观课议课,教师可以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观课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促使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热闹背后的隐忧:只爱“听”,不爱“论”

观察一:被动参与,态度晦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场面:某大型活动,听课时还是济济一堂,随后评课的人却寥寥无几;当主持者邀请大家共同参与互动讨论时,老师们都低下了头,生怕点到自己的名字。要么就是论资排辈轮流说几句,要么就是主持人无奈点名,被点到者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使得意见交流观点碰撞不充分。

有的教研组活动,参加评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被动性。据调查显示,在18人中有2人表示自己会主动参加评课,占总数的11.1%;有12人态度不明确,表示自己有时会、有时不会主动参加评课,占总数的66.7%,占了大多数。

观察二:客体异化,论“人”为上

人情评价充斥而使评课活动松散低效。由于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以及理性地对待评价理论的短暂历史,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往往通过外在的评价来获得认可和发展,而不是靠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获得应有的一切,因此在评课活动中大量充斥着人情评价,缺乏对影响评课结果的“人为因素”的有效控制。出现诸如“说漂亮话”“一边倒”等现象,就是因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有着某种情感及利益的关系,尤其是评价者与评价结果有着高利害关系时,要评价者做出完全公平公正的评价是不可能的。

观察三:片面评议,各唱各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参与评议的教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xg/100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