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 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安排上了 祭祀扫墓、春游踏青等 户外活动和集体聚餐呀! 每年三四月份便进入春季此时潮湿多雨,气温回升发霉食物、红心甘蔗、毒野菜、河豚可能引发的食源性疾病风险伴随而来请允许食安小编的唠叨 再此提醒市民要注意食品安全风险 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 发霉食物 空气湿度增大,气温逐渐升高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坚果类食品常出现黄曲霉 而谷物及其制品中则常见镰刀菌 食物一旦受到霉菌污染 就会变色变味 不但营养价值降低 进入人体后 还可能引起急、慢性中毒症状 对于发霉食物 只有一个建议 直接扔掉! 在春季要预防食源性疾病 这些时令“美食” 也是一个都不能碰哦! 野菜 所谓野菜是指自然生长的未经广泛人工栽培的可食用草本或木本植物,一般春季食用较多,具有独特风味。 在这继续科普几种常被误认为是可食用菜的野菜。 山药/芋头VS滴水观音山药 芋头 山药又叫淮山,《本草纲目》说它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常用来炖汤。山药的根部和滴水观音非常相似,但山药无毒,滴水观音全株有毒。 芋头与滴水观音同属一科,是菜市场的常见蔬菜之一,不可生食,煮熟后毒性消失。 ↓下面这个有毒,吃不得! ▲滴水观音,有毒 滴水观音,因开花似观音,潮湿环境常沿叶缘滴水而得名,因其根部与山药和芋头有相似之处,所以经常被误食。 滴水观音根茎毒性尤其大,含结晶性海芋素、皂素毒苷、草酸钙和植物甾醇等。接触皮肤可出现红肿、瘙痒、疼痛,甚至全身症状;接触眼部可引起结膜炎,严重者失明;误食可致流涎、麻木、胃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肝肾功损害、窒息、心衰等。 秋葵vs曼陀罗秋葵 秋葵,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而与秋葵很像的曼陀罗,则全株有毒。 曼陀罗在厦门也常见到 曼陀罗中毒后,轻者主要表现为口、咽喉发干、吞咽困难、瞳孔散大、心率增快、行为异常等,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血皮菜vs假血皮菜血皮菜 血皮菜,我国多地有栽种,药用或食用,川南地区常见菜肴为血皮菜炒猪肝。 假血皮菜 假血皮菜,民间俗称“化儿菜、见肿消、血当归”,既往民间做堕胎用,有活血化瘀功效。叶边缘有卷齿,比血皮菜更修长,会开花,嘴中咀嚼有苦涩味,中毒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人参vs商陆人参 人参,有“百草之王”美誉,为“滋阴补肾,扶正固本”之极品。其成份是人参皂、人参活素、少量挥发油、各种氨基酸和肽类、葡萄糖、果糖、果胶以及维生素B1、B2、烟酸、泛酸等。 商陆 商陆果实,大家小时候都不陌生 商陆,白色肥大根入药,红根有剧毒,仅作外用。商陆毒性较大,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又称商陆皂苷,可溶解于水。 大量服用可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言语不清、烦躁不安、幻觉、抽搐、昏迷、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出现心肌麻痹而死亡。 金银花vs钩吻花金银花 金银花,因花初开为白色,后转黄而得名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良药。 钩吻花 钩吻,有个别名大家都听过:断肠草。光听这名,就应该知道它的厉害了。这种植物有剧毒。相传其为毒死神农之物。 中毒者初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流涎等消化道症状,很快出现眩晕、四肢弛缓无力、视力下降、复视、吞咽困难、昏迷、抽搐等神经肌肉症状,尚有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类似阿托品样表现易误诊,多死于呼吸抑制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想吃野菜可去市场购买 如果想吃野菜,不妨去正规菜市场选购经过严格挑选的野菜。需要提醒的是,野菜的植物纤维含量较高,婴幼儿、肠胃敏感的人不宜多吃。 红心甘蔗 民间流传的俗语称:“清明甘蔗赛砒霜”“清明蔗,毒过蛇!”。 但实际上,清明时节的甘蔗可以吃,只是要提防“红心蔗”,否则可能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所谓霉变,是甘蔗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被节菱孢霉菌污染,产生了一种名叫3-硝基丙酸的毒素。这种毒素既耐高温又溶于水,日常的加热和清洗都不能减弱它的毒性。人一旦吃了这种霉变的甘蔗,很可能会损伤神经系统,很难完全恢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购买时当场切开,甘蔗汁谨慎购买 市民购买甘蔗时,最好当场让商家切开,若发现发生霉变,立即退换。对于霉变甘蔗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哪怕只看到有一点点红丝或红心,也不能吃! 甘蔗过敏的人,或者本身就有高血糖、糖尿病、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尽量不要吃。 特别提醒,一些摊位上售卖的甘蔗汁,如无法分辨甘蔗原料的品质,最好不要购买。 河豚 河豚味道鲜美,但它是一道“危险美食”,民间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 资料显示,河豚毒素为神经毒素,人食用10多分钟后就会出现口、唇、舌尖、手指轻微麻木等症状,随即出现呕吐、步行困难、言语困难、血压迅速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直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目前仍无有效解药可救治。 初夏河豚最毒,活的野生的都别买 初夏时节是河豚最毒的时候,尤其是怀卵的雌性河豚毒性最大。这个时节,吃河豚还是要慎重,不管是活的还是野生的,最好都不要买。 季节变化一起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来源:食安厦门 食安君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hl/110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