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 蔡锦红主任医师,眼外伤专科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医院业务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福建医学会眼外伤分会委员。从事眼科工作40年,对各种眼前段及眼后段眼外伤疑难疾病有较深入研究,对各种酸碱烧伤的临床救治、化脓性眼内炎的急诊抢救具有丰富经验。 ▲蔡锦红(左二)团队与国内专家术前合影 近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的支持下,眼外伤专家蔡锦红带领团队,顺利完成多例折叠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手术。 这项新技术的开展 可为一些严重视网膜脱离、 眼外伤、硅油依赖眼的眼底病患者 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对挽救患者眼球具有重要的意义。 左眼被意外击伤 新技术保住眼球 今年,37岁的洪先生(化名)在工厂上班时,左眼不慎被砂轮击伤,当时就出现流泪、疼痛、畏光、有异物感、视物不清等症状。伤后6小时,经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急诊,他找到了眼外伤专家蔡锦红。 检查显示,洪先生左眼眼球穿通伤为角巩膜裂伤,需要直接入院手术。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洪先生的眼球以后可能会发展为硅油依赖眼,并且会出现眼球萎缩及其他并发症,最终极有可能因无法保持眼球外形而须进行眼球摘除,这无疑会对身为“80后”的洪先生产生巨大的心理伤害和生理伤害。 为避免摘除眼球的结局,蔡锦红与团队在制订手术方案时,决定为洪先生植入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折叠人工玻璃体球囊。 ▲蔡锦红(右)为患者实施手术 蔡锦红介绍,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是一种可以长期支撑视网膜的玻璃体替代物,它的优点是眼球支撑功能强,可阻止眼球萎缩,杜绝硅油乳化,维持眼压,不影响睫状体功能,患者术后体位正常,不需植入义眼,可减轻身体和精神压力。 其实,这并非厦门眼科中心第一次开展折叠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手术。一周前,蔡锦红团队与玻璃体球囊植入术创始人高前应教授联合开展了闽西南地区第一例此种手术,治疗一名因不慎摔倒、左眼被利器严重刺伤的“90后”患者。术后检查提示,患者人工玻璃体球囊位置理想,压力适中。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虽然不幸失去了视力,但是万幸有新的发明及技术精湛的手术医生,才得以保住眼球。 每年手术多台 临床科研实力雄厚 20多年前,厦门眼科中心成立了眼外伤专科。多年来,在眼外伤治疗领域,科室在全国眼外伤学组委员蔡锦红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为不同眼外伤患者采取个性化综合治疗。折叠式人工玻璃体植入手术的开展,则是眼外伤团队走在国际前沿的一个缩影。 在积极引进新技术运用于眼外伤手术的同时,科室非常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近3年来,科室已取得4个国家专利,还有多个国家专利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其中有2个正在美国、德国申请专利。 蔡锦红指出,鼓励和支持科室年轻医生在搞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多开展一些原创性的科研项目,让国际的眼科同行可以听到中国的声音,从而造福更多的眼外伤患者。 ▲“全国眼外伤登记中心福建中心”正式揭牌 据悉,科室已连续多年每年手术量达多台,在福建省乃至东南区域都名列前茅。因拥有丰富的临床诊疗数据,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外伤学组为厦门眼科中心颁发了“全国眼外伤登记中心福建中心”牌匾,医院之一。 国家级学术会将在厦门举办 随着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专科在全国影响力日益扩大,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眼外伤学术会议暨整合眼外科技术研讨会(COTS)”交由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承办,并定于年5月17日-19日在福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据悉,此次研讨会是福建省眼外伤领域近几十年来首次举办的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这充分显示出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学术水平和地位。 在本次研讨会上,眼外伤专科将用大会发言、英文专场发言、论文发言等多种形式,与国际国内的眼外伤同仁同台论道。其中,眼外伤专科科主任蔡锦红将做《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个性化治疗选择》专题报道,副主任医师陈燕将汇报《角膜移植白内障术后的临床观察》。博士黄艳明及李海波均入选一篇发言进入英文专场。 来源:海西晨报,医院供图 记者:马丽 通讯员:苏哲 编辑:周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xg/91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