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9098.html 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晓璐,获得刚刚宣布的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第十九届“银蛇奖”三等奖。 记者 黄棋 “肿瘤是良性的。”医生描述的这颗肿瘤,黄豆大小,和其他器官肿瘤相比非常微小,但当它长在眼内,会导致患者失明;如果是恶性肿瘤,则会快速发展,危及生命。得到良性结论病理报告时,患者小邝(化名)和医生杨晓璐都感到庆幸——如果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小邝这样的病情一般只能接受眼球摘除手术,摘除后取出肿瘤样本才能确认是良性或是恶性,如果是良性,虽然比恶性好很多,但患者已经彻底地失去了一只眼睛。而现在,小邝在肿瘤切除手术后视力恢复到1.0,对于只有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来说,疾病对她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未来她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晓璐,获得刚刚宣布的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第十九届“银蛇奖”三等奖。杨晓璐主攻的眼内肿瘤,是一种在中国发病率不高,但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疾病。眼肿瘤在中国成人中的发病率大约是百万分之五,但恶性眼肿瘤患者5年的致死率可以高达50%以上。由于人数比较少,目前眼肿瘤患者集中在全国两三家眼科综医院。既消除肿瘤威胁又保住眼球,是杨晓璐在专业上追求的目标,也是不幸罹患眼肿瘤患者最大的期待。年赴美进修归国后,杨晓璐朝着这个方向组建团队,开拓创新,医院开创性地实现了眼肿瘤眼局部放射敷贴治疗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展眼部惰性淋巴瘤极低剂量放射创新性治疗,建立眼肿瘤多模影像综合诊断方案,完成高难度保留眼球的眼部肿瘤切除手术……尽管充满挑战,但杨晓璐却带着自己的理想,去一个一个实现目标。杨晓璐说,团队目前正在建立肿瘤单病种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全息数据库,包含队列研究、临床数据挖掘、多模影像分析、预后随访数据、多组学数据应用等,希望为探索眼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优化完善治疗方案、改善疾病预后、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和支撑。从零开始实现放射治疗杨晓璐医生说话声音不大但干净利落,她说小时候她内向胆小,“坐得定”“成绩好”。成为眼科医生后她小时候的同学很意外,“感觉我不像是个能拿手术刀的人”。选择学医以后,杨晓璐发现自己喜欢动手操作,再加上成绩优秀可以优先选择专业方向,她选择了“金眼科”。杨晓璐师从国内眼底病权威专家许迅教授,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医院眼科这个底蕴深厚的科室成长。年,在许迅教授的建议下,杨晓璐医院访学,导师是世界眼肿瘤领域著名专家CarolL.Shields教授。这次赴美进修,决定了杨晓璐自此开启回国提升眼肿瘤专业水平的攻坚之路。国内眼肿瘤学科起步比较晚,“西方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放疗治疗,但我们国内要到年左右才开始”。事实上直到现在,很多眼肿瘤病人仍然接受了眼球摘除这种治疗方式,因为国内可以实施放疗和保眼手术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眼肿瘤也有它的特殊之处,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发现早期的肿瘤,通常都是肿瘤比较大,已经占位影响到视力时,患者才会去做进一步的检查。成人眼肿瘤中占比比较大的种类是葡萄膜黑色素瘤,儿童中常见的是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国外主流的治疗方式是眼内放射敷贴治疗,这种技术是将一片微小的带着放射性粒子的敷贴,植入眼内特定的位置,让它持续地放射治疗瘤体,达到缩小瘤体的目的。这种精准的放射技术,避免了损伤眼睛的其他结构,直接对准瘤体的根部进行放射性治疗。从精确性、有效性、对周围组织的保护性来说,眼内放射敷贴治疗是目前针对葡萄膜黑色素瘤最好的治疗技术。由于敷贴是放射性产品,不能依靠进口,要想为国内患者做这个治疗,杨晓璐回国的第一步,是与企业合作,自主研发国产眼内敷贴器。核医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放射性治疗对于杨晓璐来说是陌生的领域。但为了研发国产眼内敷贴器,杨晓璐必须踏出舒适圈,去学习新的知识。经过不断的尝试、调整,眼内敷贴器的研发获得成功。为了开展这种特殊的手术,杨晓璐牵头完成了人员资质的认定、手术场地的准备。回国一年多后,医院成为国内能独立开展眼局部放射敷贴治疗的三大治疗机构之一。最近,杨晓璐医生完成了一台接受眼内敷贴放射治疗后再切除肿瘤的手术。手术第二天查房时,患者的女儿激动地拥抱杨晓璐。患者来自新疆,病情比较复杂,不仅有眼内巨大肿瘤,还合并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最终在保住眼球的前提下顺利切除瘤体。几个月前第一次就诊时,这位50多岁的中年患者由女儿陪着,他们在老家得到了眼肿瘤的诊断,但这样的病情当地医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第一次诊断时肿瘤占位导致视力下降,但还能看得见,就在术前准备的这几天,患者突然完全失明。医生检查发现患者眼内全是血,瘤体也被遮蔽看不见了。杨晓璐当即决定先为患者做眼内敷贴放射治疗。两个月后,放射治疗效果不错,瘤体体积明显缩小。检查中杨晓璐发现患者眼内积血、视网膜脱离仍然存在,就算瘤体小了,患者的视力仍然无法恢复。因此杨晓璐准备为患者做肿瘤切除同时完成眼内出血治疗和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手术。一个手术解决三个问题,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给这位远道而来的患者争取保住视力的希望,杨晓璐还是决定做,而这个决定也得到了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支持。最终,手术中肿瘤顺利切除,眼内积血被清除,视网膜复位。杨晓璐说,这位患者的情况很好地说明了眼内敷贴放射治疗技术在眼肿瘤治疗中的价值,一些病人通过放疗实现瘤体缩小后,具备了手术切除肿瘤的条件,让他们不必无奈选择眼球摘除,而且还有望恢复视力。为病人的视力扛起压力任何一位医生,职业生涯中一定经历过遗憾,而好医生会将遗憾转变为前行的动力。年,一位年轻的上海患者找到杨晓璐,按照她当时的病情,如果接受放射治疗,有希望避免眼球摘除。但当时杨晓璐还在做技术准备,无法开展治疗,而特殊的情况又让去外地治疗变得艰难。最后,这位患者还是摘除了眼球。这个病人后来成为杨晓璐的朋友,她的经历催促着杨晓璐加快进度,尽快开展放射治疗。杨晓璐说,她深知失明给一个人带来的巨大打击,因此总是尽力选择保住眼球和视力的方式去治疗眼肿瘤,哪怕这样的方式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文章一开始出现的女孩小邝,在杨晓璐接诊时已经失明,她的瘤体大小属于眼肿瘤中比较大的,而且位置“刁钻”。小邝说,她发现自己视力逐渐减退,以为是近视加深,去配眼镜的时候才怀疑到眼内疾病。肿瘤压迫导致晶体浑浊,是她失明的真正原因。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决定了手术的难度,而小邝要接受的手术无疑是有难度、有风险的。“我们把这种手术叫‘开窗’,就像给一个密闭的房间开个窗,摘除肿瘤,然后再缝合。”由于眼睛体积本身很小,眼内结构复杂、血供丰富,切除肿瘤的过程中有可能损伤其他组织,造成大出血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因此不是每个医生都有这样的技术和胆量敢接下小邝这样的病人。手术中,杨晓璐为患者摘除了瘤体,浑浊的晶体也摘除掉,眼球保住,视力也保住了。杨晓璐说,近两年她印象比较深的两位年轻病人,都是瘤体比较大的情况,最后的病例显示两个瘤体都是良性的。这让她更加感受到为病人博一把的价值。“人获得的所有信息中85%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去获得的,失明给人带来的恐惧可能仅次于死亡,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技术拉濒临黑暗的患者一把。”打破边界不断创新除了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内淋巴瘤也是眼肿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它是非实体性的肿瘤,诊断的难度比较大,恶性程度也极高,有50%-90%的患者同时合并或最终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危及生命。传统的诊断方式需要取得细胞病理样本,而且要取到一定量的肿瘤细胞样本才能得出结论。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地认同通过细胞因子检测、基因重排等方式,辅助细胞病理诊断。过去这样的检测要送到院外第三方机构。进修回国后,医院检验科合作,开展眼内液细胞因子和细胞免疫学检测,建立眼内淋巴瘤综合诊断方案,将眼内淋巴瘤诊断阳性率从既往50%提高至95%,实现两年生存率%。“以淋巴瘤为切入点,我们眼内液检测范围逐步扩大,现在基本上所有的眼内液体检测项目都可以在院内完成了。”杨晓璐说,眼内液体检测服务已经扩展到全国,外医院挂号,可以将外地的检测样本送到医院检测。杨晓璐还在国内首次开展眼部惰性淋巴瘤极低剂量放射创新性治疗,仅用10%传统放射剂量达到治疗效果,大大减少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和次数,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减少并发症,造福于患者。目前已治疗百余名患者,治愈率达95%,生存率%。杨晓璐说,医生这个职业对她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可以去不断创新,为患者探索更新的治疗技术。这让她感觉累并快乐着。“眼科手术因为比较精细,医生是坐着在显微镜下操作的,对一个人动作的稳定性、心理的稳定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坐着的医生并不比站着操作的医生轻松,可能压力更大。”杨晓璐从事的眼肿瘤专业,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视力,也牵涉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她说,她觉得身上的担子可能会更重一些,还是希望能够用自己比较微薄的力量为病人做一些事情。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xg/140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