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抗复发 http://m.39.net/pf/a_4467053.html 孩子的行为,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孩子身上藏着父母最真实的品行。 作者 淼淼妈 先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源于网友 旺德福鹅在网上发布的一篇求助。几天前,她一个人前往影院看电影。 由于是动画片,当时周围坐了许多的小孩子。 可没想到,电影开场没多久,坐在她身后的小男孩就开始一下下地踢她的座位。 本以为过一会儿男孩的父母就会出言制止,可没想到,他们根本视若无睹。 为此,忍无可忍的她只得回头,轻声提醒对方。 然而,距离她提醒还不到半分钟的时间,男孩居然又开始踹椅背,甚至比之前更加用力。 整个过程,一直持续了将近20分钟。 正在博主以为,男孩终于消停了的时候,一记重击突然从身后袭来,重重砸在了自己的后脑勺上。 博主疼痛难忍,回头一看: 刚才还装死看不见自己儿子在踢椅子的男孩父亲,竟然飞身暴起对着自己的椅子猛踹了一脚! 博主虽然委屈,但为了不打扰别人,她选择默默换到另一个空座位上看完影片。 散场后,博主找到男孩和他的父母,提出“要一句道歉”。 结果,男孩的父母非但没有愧疚之意,反而谩骂、威胁博主,甚至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想要再次施暴! 随后,男孩一家子便气焰嚣张地扬长而去。 博主见状,只得报警,医院验伤。 最终,经医院诊断为头部外伤、软组织挫伤。 可在影院的监控录像和伤情报告单面前,男孩的爸爸依旧不肯承认打人事实,并拒不道歉。 纠缠了一番后,才敷衍提出用块钱赔偿了事。 直到博主将这一切发布到了网上,千夫所指,男孩的爸爸终于被警方拘留。 这一刻,他们一家才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一则之前看过的视频: 一位爸爸带着两个女儿去超市。 大女儿正拿着一样商品仔细端详,小女儿从她身后路过时,突然伸手打掉了姐姐手里的商品。 姐姐不满地叫了起来,妹妹也不甘示弱,拒不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眼见两个孩子就要吵起来,爸爸站了出来。 他拍了拍妹妹的肩: “你应该向姐姐说对不起。” “我不!”妹妹怒目圆瞪。 爸爸坚持: “你应该向姐姐道歉。” 妹妹直接往地上一躺,大叫起来: “我不是故意的!” 姐姐看到爸爸很严肃地和妹妹说话,就说:算了,她不必非要抱歉。 小女儿赶紧说:她都说不用道歉了。 但爸爸说:不,她必须道歉,不管你要不要这个道歉。 这时,周围看热闹的人已经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孩子欠揍,欠打嘴巴!” “抽她!给她个大耳光!” 爸爸无视了周围人的反应,没有暴躁,而是温柔地把妹妹从地上抱起来,坚定地对她说: “宝贝,我知道要说对不起不容易,但你必须要说。 你可以先试试发出‘对不起’的声音吧! 只是发音而已,把空气挤出你的身体,通过你的脸部,用嘴唇控制气流,然后你就发出‘对不起’的声音了。 来试一试,说‘对不起’......” 爸爸一遍遍耐心地指引,让女孩竖起的防线终于松动,她意识到: 说“对不起”不再是个丢面子的事情,而是像学发音一样简单。 于是深吸一口气,她走到了姐姐面前,说出了那句“对不起”。 姐姐也原谅了她:“没关系,谢谢你。” 爸爸欣慰地摸了摸她的头,给了她极大地肯定与鼓励: “你太棒了,小宝贝,谢谢你,你真的听话又懂事。” 为什么要说这两个故事? 是因为热搜上一位母亲的怒吼让我思考了很久。 上周的北京高铁上,一个3岁的男孩在车厢里跑来跑去,大吼大叫,引发了乘客的不满。 男孩的父母跟乘客争吵起来,母亲则怒斥乘客: “他才3岁,他听不懂道理,你有本事你来管,我反正控制不了他!” 然而,正如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尽早知道这三件事——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教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因为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在这一时期被很好地塑造。 而7—12岁则被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 即这一时期孩子85%的性格、习惯一旦形成,当孩子长大以后,将很难再更改过来。 所以,孩子越小,越是教育习惯、养成习性的好时机。 就像是江河的源泉一样,水很小,很温柔,一点点人力就可以改变它的流向。 但如果在河流的下游,已经是大江大河状态下想要改变它的流向,那自然是难比登天。 很多父母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各种早教、算数、英语等补习班轮番上阵。 但比起知识,当孩子处于“潮湿的水泥期”时,父母最应该培养的,其实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虎妈之前写过的《人民日报总结的40条教养礼仪》,可以收藏起来,多给孩子看看。 父母的教养,是孩子出行在外的标尺 李玫瑾曾在《圆桌派》上说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所有表现基本上都是一个折射,折射出父母的水准。” 如果你想教出一个有礼貌、懂尊重的孩子。 你就像这个带着孩子向礼让行人的司机鞠躬的母亲一样,自己先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如果你想教出一个有分寸、懂规矩的孩子。 你就像这个在拥挤的地铁上,陪孩子把洒落的爆米花一粒一粒捡起的父母一样,自己先做一个尊重公共秩序的人。 如果你想教出一个有涵养、知是非的孩子。 你就像这位,停下车也要将孩子随手扔出窗外的酸奶盒捡回车内的父亲一样,自己先做一个有原则、守规矩的人。 出门在外,父母就是孩子的行为标杆。 父母谦逊友爱,孩子就会习得爱;父母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孩子就会习得野蛮。 好的教养,也是保护孩子的盔甲 曾有个视频刷屏网络: 公交车上,一个小男孩数次用脚踢一名成年男性的手。 男人几次提醒,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结果男人终于暴走,一个过肩摔将孩子狠狠甩在了地上。 生活中,一个没教养的孩子,他遇到的,可能是开篇故事里的那位女士,孩子不仅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可以看着自己的父亲倒打一耙; 但也可能遇到的是一个本就处在情绪失控边缘的垃圾人,最终,让自己受伤。 所以,教孩子有教养,其实也是在教孩子保护自己。 比起学历、身份、地位,“教养”更像一枚无形的护身符,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很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 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长得枝繁叶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而孩子的教养,取决于你的修养。 想起一则童话寓言: 母蟹问小蟹: “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呢?” 小蟹委屈答道: “妈妈,我就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 孩子,就是那个踩着我们脚印行走的人。 只有以身作则,用行动将教养传递给孩子。 他们才能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成为真正受欢迎的人。 这个时代,我们都急着想让孩子更优秀,更出色。 但别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 孩子出生如白纸,这纸上绘出的所有之作,皆出自父母之手。 你认真下笔,精描细绘,那么孩子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精美的画卷; 你随意涂抹,乱涂乱画,那么孩子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张脏乱的废纸。 评价一副作品的好坏,不在于纸的劣质,而在于作画之人的功力。 如果说父母和子女,终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 那我们能留给孩子最妥当的礼物,莫过于教养和品性。 这才是“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最好的诠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xg/136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