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谁也没想过,19年底的这一场疫情能够延续这么久。我是从3月份开始恢复正常工作,但是出入严格的检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目睹了商场的冷清、路边稀稀拉拉的出行人、甚至到路边的小摊也消失了一段时间。

进入五月份以来,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很多事情似乎已经恢复到正常。朝九晚五的工作,周末偶尔出去吃吃饭,逛逛街。

只是我们依然戴着口罩,我想即使疫情到了正式结束的那一天,我们可能还会戴着,这可能就是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后遗症。

用我的朋友话来说,出门如果没有戴口罩,就像是在裸奔。

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挫伤,还有像这样莫名而来的焦虑感。尤其,在我们听着似懂非懂的宏观经济的种种不顺,以及身边人谈论起挣钱如何如何困难,生意不景气等等。确实,各个阶段的人群多多少少都患了“财富焦虑症”

02

我身边的大多是青年群体,有着算是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有着自己的家庭。这样的群体比下有余却比上远远不足,而他们的焦虑往往是更严重的。

智联招聘发布过一篇《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将年薪10万至50万元的人群定义为新锐中产。

而我认为的标准,真正的中产阶级除了拥有一定的不动产和稳定的家庭支撑,可支配的流动财产也应该在百万级别,而且是可持续输入的,对于这样的标准,我顶多算是“低产”。

而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在专题报道中称,“中国中产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我很有幸,变成比他们还焦虑的这一群人。因为我们不仅想着更体面的生活品质,还要担忧着自身健康,父母赡养、子女教育、职场晋升等等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03

其实不光是中产阶级,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群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即使是农村人群或者大学生群体,财富管理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而健康发展,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逐年攀高,近30多年来,居民金融资产有突破性的增长,据统计,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达.86万亿元。

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增长到年的,年均增长比例为10.18%,呈现出一个持续而且快速增长的趋势。

同样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质的提高,基本上,现如今在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已经达到元左右,甚至更高。有不少大学生开始考虑自己的财富资产配置问题。想到自己读书时候,每个月几百元的生活费,不免让人感叹时代变迁。

04

说到资产配置这个话题,“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曾说,“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而现如今资产配置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储蓄方式已经不足以消除我们对于财富增值的焦虑。更何况,银行存款利率始终下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为2%不到,考虑到通货膨胀影响,这样的资产配置方式让“手有闲钱”的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更多的增值渠道。

买房、P2P、基金或是股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资产配置有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如何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又是我们所焦虑的。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暂且叫他“马某”,活跃于各种P2P理财当中,早几年确实有所盈利。在P2P频繁暴雷后,他也不幸中招。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生活弄得很糟糕,只是觉得自己时运不济。

而我本人,也为股市的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韭菜力量。虽然我们理财屡屡失败,但是我们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向往着财富自由,家庭幸福。这样的向往让我们对自己的财富配置产生“焦虑”。

其实我国大众面对各种新理财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操作方便、收益客观、费用低廉等。

据统计83.33%的用户认为选择新理财产品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而什么样的理财可以综合到以上各个方面,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理财专家。我也只是一个患有“财富焦虑”的低产阶级。甚至于这些焦虑影响到自己的消费观和生活观。

05

说到消费观,现如今的人消费更多是往节约和健康的理念去牵引。对于商品的选择上,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空间在不断贬值,时间在不断增值。我们选择商品会强调其方便性和性能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定位。

曾看过一篇文章,“90”后的女生倡导“零浪费”的生活理念,半年只产生一小罐垃圾,两个30寸行李箱就能装下所有家当,衣服几乎都是“二手货”……,这样的理念不仅没让她焦虑,反而让她的生活更加高效愉悦。这种“极简生活”的理念,也是我所钦羡的。

其实,适当的“财富焦虑”可以促进我们去实现自我的改变,去增强我们的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

我们应该去想法设法的增加自己被动收入,培养自己健康的消费理念。让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变得多元化,以及获得我们想要的自由幸福。

毕竟,我们是有情怀的一代人,我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xg/13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