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我国小将陈芋汐、张家齐获得双人十米台跳水冠军,也是我国东京奥运会的第八枚金牌,这两门小将实在是太优秀了,她们的成绩比亚军足足高出52.98分,难怪中国跳水决赛解说员震惊称: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个大!

如果观看跳水类比赛,从主持人和评论员嘴里出现最多的词,肯定是水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水花更是体型、完成动作的最终体现。

首先来看一个错误的示例,当运动员本身的动作没有控制好,本来该手入水,由于动作不当身体其他部位入水,那可就真的成为落水,而不是跳水了,所以,要想控制好水花的前提条件就是跳水动作要标准。

实际上,跳水运动员的入水过程,涉及到流体力学的知识。当运动员入水后,就是固体碰撞流体,这时候流体受到冲击,自然就会溅起水花,只不过“压水花”是一个关键技术,各国都对压水花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甚至可以说是秘密武器。

即便是秘密武器,但是核心的原理其实已经大家都懂。

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楔形受到阻力最小,认为双手并拢指尖入水,水花最小,不过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楔形物体的斜面更容易出现水花。

这时运动员在反复的训练中,发现手掌平行水面入水,产生的水花更小,因为方形物体与水面接触后,水横向运动,四周的水无法腾冲而起。

所以现在看到很多跳水运动员都是掌心向下入水。

除了手影响水花外,运动员偶然发现勾着脚入水也会导致水花变小。不过,现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模拟运动员的入水过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所以计算机数值模拟已经广泛应用在跳水训练。

△陈芋汐(左)和张家齐

当运动员从10米跳台跳下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进入水中,实际上身体受到了水的强大冲击力,不过高度在24.4米以内都属于安全距离,这一高度是人体不受损伤的最大高度,一旦超过这高度身体就会有危险。

目前,世界最高跳水记录为61米,不过这名跳水者的代价是摔断了脊椎骨。

另外,眼睛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非常重要,跳水运动员入水时眼睛都是睁着的,因为当运动员完成动作后,身体会进入水中,这时候睁着眼睛方便它们寻找最合理的入水点。

对于普通人来讲,跳水一两次可能对眼睛影响不大,但是跳水运动员整个跳水生涯,反复入水多少次,估计他们自己都数不清,这时候对于跳水运动员的眼睛就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在医学上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汇跳水视网膜综合征。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外伤专家蔡锦红介绍:视网膜损伤与跳水运动的特点密切相关,水面对眼部的长期反复冲击,可能使眼球挫伤,造成视网膜水肿、变形或出血坏死。

所以,很多跳水运动员饱受视网膜受损的痛苦。

看跳水比赛有一个细节,很多人都注意到,那就是跳水运动员跳水后赶紧去洗澡,难道是因为运动员爱干净吗?还是因为跳水池的水不干净?

实际上,跳水后立即洗澡原因没有那么简单。

主要是由于跳水池的水温偏冷,一旦身体遇到比较冷的水,就会不由自主地紧绷,此外,像10米跳台的高度比较高,导致水撞击身体比较疼,跳水后运动员赶紧回游到池边缓一下。

跳水池旁边的淋浴和温水池的水温相对比较高,对于缓解紧绷身体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当然,很多跳水馆的水质并不是太好,比如上届里约奥运会很多水上场馆中的水都是绿色的,甚至网友都开玩笑称运动员跳“绿池”,所以,这时候运动员洗澡冲洗干净,也是为了防止出现皮肤疾病。

写在最后

每个运动员为了等待这一刻,背后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便他们没有获得太好的成绩,也值得为他们鼓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jg/142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