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束序、评时间跨度自年至今。私以为个中情状似乎还能在而今朋友诸君的心眼里洞开若干涟漪。是以择若干集束发一次。

我们常常见证文字的能量。在我,读我的诗文,有单向神交的,有结为莫逆的,有注资合作的,当然更不乏见字倾心的。如因起首的评,牵线的冲兄因此动念请地球上数得着的音乐才子给我作曲搞一台音乐会,当然后来我做了别的选择:他斥巨资约了我一部电影。

诸君检视,但有一点会心,就好。

关于日本,不美丽的误会

王墨《世事年年见沧桑:东京旧事》读后

作者:丹飞

不管我们怎么辩解,远甚于美国,远甚于近现代史任何其他话题,关于日本,存在着最深的偏见。大多数国人对于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八年抗战”的红色文化赋予的红色记忆,以及抗日“神剧”的淋头灌脑,仇恨借以“手撕”等简单粗暴的影视画面、现实中偶发的“砸”和网络上花样百出的虐得以宣泄,正义之名,却达成了以暴易暴的尴尬效果。这种理解和应对,不消说,算是片面的真理,因为经过了权力的选择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过滤,除了有失偏颇,更致命的缺欠在于,世易时移,时代在变,举国对于重要的邻国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放的民族感情的“历史性认知”层面,可悲更可怕。这种“美丽的误会”一点都不美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墨的《世事年年见沧桑:东京旧事》显出了出位的、特别的意义。甚而至于,它某种程度上刺破了停滞不前的民族感情认知,仅就其破冰意义来讲,站在了与《菊与刀》比肩的位置。两作的差异性也很显著:鲁思·本尼迪克特受政府动员,甚至没有到过日本,就写出了当时建言美对日政策,后来被奉为圭臬的从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解剖日本国民性的扛鼎作;王墨则是长期浸淫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王墨与夫君长期从事对日研究,其夫君是以“李春光事件”闻于世人的前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一秘李春光,这重关系给王墨的日本研究带来了一定便宜。从王墨自身角度,她甚至与日本政界要人颇有交情,在为日本人坦然接受、“不当中国人看”方面,超出李春光很多。用王墨自己的话说,她是“特殊而突兀的存在”,在“满是对中国充满敌意或不理解”的人群中游刃有余,因为“道不同但可以开怀畅饮”。国人的日本认知何尝不是“充满敌意或不理解”?“仇日”于事无补,纾解或者说“解决”仇恨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仇视、敌对,化解是仇恨的唯一出路,但还有更彻底的化解方式:不敢说最佳、唯一正确,但一定是一个相当可取的方式是王墨式的浸淫其间,是无限深入,全方位了解,还原情感和历史语境,以理解的态度去求得答案。所谓“什么是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怎样与自己的敌人合作”。

教会王墨这个“什么”和“怎样”二元法则的人是冈崎久彦。

冈崎久彦是谁?

王墨用“才华横溢”、“本质上是个书生”来溢美,称冈崎久彦一生引以为荣的是从东京大学法学部退学,而通过了日本最难考的公务员考试外务公务员考试;入职外务省不久,又早皇太子妃小和田雅子的父亲一年获得了剑桥大学的进修机会,值得夸人的是还是以全日本第一名身份。

冈崎久彦是日本政府的重要智囊,此君乃日本外务省首任情报局局长,做过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的外交战略顾问,主张日美同盟,支持 ,是“一生主张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敌人因而必须强化日美同盟的日本政府谋士”,是“安倍首相在集体自卫权解禁方面的‘指南役’”。不消说,对于中国来说,冈崎久彦是十足的极右翼分子。王墨不光置身冈崎久彦身周,尽管“政治上敌对”,但与冈崎久彦“生活中彼此欣赏”,“一同谈论古今、研习唐诗、评说书法、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王墨甚至称此君为“风雅儒士”和“那个给了我人生重要影响的老头儿”。什么样的影响呢?王墨一连用了三个好词和一个充满诗性的表述:对其影响、发其思考、“互为政治上的敌人但却互相欣赏”,冈崎久彦为她的“生命涂上了一笔重重的油彩”。于国于民都是仇雠的这样一位政治人物在王墨这里却被涂抹上了这样邻家大爷式温情脉脉敦厚儒雅的光晕,并不无得意地称冈崎久彦说过“中国是我一生的敌人,但你是我重要的朋友。”王墨这是怎么了?

在回答王墨经受了什么之前这个问题无法作答。没有沉浸其中的人想要作答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臆断。至少要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影响了王墨人生的三个老人中的另一个日本人村山富市是日本社会民主党委员长,也是日本前首相,乃左派人士。三位老人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是毛周的日文翻译、前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村山富市自传和刘德有回忆录日中关系“秘史”也由王墨分别译介到中国和日本。三人或因司职贡献(村山富市和冈崎久彦)或因“促进日中两国相互理解”(刘德有)被授予过级别不等的天皇勋章。如果说刘德有的回忆录对热流体力学博士王墨向研究我党执政规律的博士和中日关系研究者的身份转变起到了点化和发蒙作用,冈崎久彦和村山富市一右一左对“肩扛小红旗”的王墨则起到了“冲突、交融、沉淀”的化学反应,结出了“思考”、“观察”、“判断”、立体和理性的“爱国”的果子。

冈崎久彦怎么看待日本侵华战争?王墨捕捉冈崎久彦的动作是看了她一眼说一句,说完第一句再看了看她,接着说了一句。两句话,王墨在书中费墨不多,却是本书华彩:“我眼中的王对中国历史很熟,有句话你不会不知道:‘春秋无义战’。”“不过,现代战争的定义已经不同,以后的日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愚蠢。”不义之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愚蠢,似乎说到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说到,但绝对意味深长。王墨认为这是统治阶级与普通平民的区别,在统治阶级面前一切都大不过国家利益。王墨眼中,与中国百姓喜欢谈论政治不同,日本平民多不关心政治,思路简单,对于侵华战争要么诚恳道歉要么一脸鄙夷。

与普通的国史研究者浮光掠影的看客心态不同,王墨是深度沉浸于日本社会。比如她在日本待了近八年才遇到一个完全站在中国立场,“靠搞‘日中友好’吃饭”的“日中友好人种”。王墨发现,这种人并不受不左不右的普通日本人待见。在她自己,“也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感觉,一个爱中国超过爱日本的日本人让我不知如何是好。”王墨分析,日本文化即“耻”文化,从众不会在众人面前丢脸,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国土小、人口密集、自然灾害频发的生存现实,决定了陷入人堆里“抱团取暖”是稳态。王墨研究中日关系视角打得开,既有从政策、历史层面的纵深发掘,更有从团体、个体交往中获得第一手鲜活质感。说中日邦交,她也撕开日本地理、经济、金融、民生等方面的口子,深刻揭示了中日关系甚至本质上是生意关系。从毛周时期的顶层关怀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前二十余年的文化、经贸往来的“蜜月期”到遇冷。中国给予过日本大量利好,日本也给过中国大量贷款。王墨以小喻大:“生意人总是以经营为主,中国方面的生意少了,交往自然也就淡了,能留下好感已属不易。人如此,国家亦如此。”王墨认为冷战时期的中日友好是求大同存小异、不计利益,她认为在不能给予“中日友好人士”更多经济利益的当下,怎么样继续维持“中日友好”是一个问题。

王墨鄙薄“许多人对日本的认识都是想当然”,因为一头扎入日本社会,难免会囿于自己能够接触到的狭小圈子里,一叶障目,加上日本人谨慎,人前说的表面话,不一定是真实的意思表达。王墨白描一些“日本问题专家”的速成术是翻翻日本人写的书,再揉进自己的日本见闻。她在著作中提到的某篇文章称“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被日本人解剖的观点,早见于戴季陶《日本论》:“‘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的中国人却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的闭关自守’、‘知识上的义和团’了。”时间是年。公论《菊与刀》是认识日本的入门书和殿堂作。王墨发现《菊与刀》问世70年了(《菊与刀》年首版),如今仍有许多中国的日本问题专家写文必引章摘句。

如果刨除“我成了一个特殊而突兀的存在。这的确很特别,我想恐怕再也不会有第二个中国人有这样的经历了”、(博士论文)“填补了国史相关研究的空白”这样的自矜,在陈情达意的“气场”上略为冲淡,就更有日本文化的谦和简省、侘寂之美,更能把本书推上日本研究方面的殿堂地位。毕竟,品评夸奖、定位定性这样的事还是藉由外力自动自发来得更妥帖。但王墨这种迫不及待式的“自我表扬”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对日认知充满不美丽的误会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恐怕还看不出转机的当下,比冲淡更有效的做法可能还是振聋发聩。

另一方面,王墨的这种舍我其谁的自我认定也是有底气的。年,著名的“村山谈话”发表十年后,王墨仅凭一次真诚、有见地的谈话就说服在慰安妇问题上做出努力、建立“亚洲女性和平国民基金”、因为好人缘当选首相、一生政治主张与短暂入相不得不尽忠职守而违背本心的村山富市同意她翻译其著作到中国出版。更早的年初,与王墨同期加入东南亚文化友好协会评议员会(王墨是该财团第一位中国人评议员)、冈崎久彦的秘书、冈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被王墨称为“能够整合各种资源的社交大家”小川彰的一封邮件坦陈他是如何看重王墨这枚“好棋子”的:“如果……中国方面……误认为她(指王墨)与冈崎研究所是同路人,这是万万不可以的……王……将成为冈崎研究所与中国接触的桥梁人物。”“王在公开场合必须充分体现她爱国者的立场,她可以在冈崎研究所主办的会议上自由地批判任何人……她应该给大家留下一个类似于‘机灵的人’的印象。”小川彰希望冈崎研究所拥有王墨这条与中国联系的渠道能震到美国人和日本共产党机关报《赤旗报》,他希望王墨的对外形象是“一个中国的爱国者,是常和冈崎大使一起练气功、一块玩儿的朋友”。用心可谓良苦,也可以侧见何以说王墨浸淫日本社会之深刻、理解日本社会之真切,这种机缘和用心确乎没几人能达到。其自矜有其道理。但如何消解民众关于日本不美丽的误会,恐怕需要更多时间和用心,需要与国与民沉入式的“勾兑”、了解、互通,而一本书显然不够,但这本书却是一个绝佳的开始。

附:本文经王墨(王雅丹)及其爱人审读、肯定。作者书面意见摘录:

我先生将丹飞先生的评论发来的时候已是午夜,本来想上床睡觉的我差不多有一种被惊醒的感觉。文章非常有冲击力,作为作者,我觉得他分析的非常全面而到位,文笔又好,我读了都觉得十分过瘾,如果照镜子一定会发现自己脸上会心的笑。一篇评论,让我有了想要结识丹飞的愿望,因为一个如此理解自己,而且这理解又如此到位的人是非常难得的。丹飞飞扬的才气扑面而来,我竟觉得自己的暮气与沉郁,心里不禁想:我自己就不敢说的这么直接......

荒诞感:作家庸人的新历史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之作

(《大烟帮》书评)

作者:丹飞

美女读者、纯爷们读者没商量地将血性汉子温义与作者庸人对上了号。庸人的写作有点新历史主义的味道。庸人这新历史主义换个好懂点儿的词来说可以说是批判现实主义。

换个思路来想问题,可以发现庸人的苦胆苦心:他虚构历史、消解历史的目的其实是提供给中国读者新的历史想象的可能。满纸荒诞感、不真实感的“伪历史文本”可以看作一个隐喻文本。不愿辩证思维的读者大可把该书当做“纯虚构”小说来读。

当在某一个固定时期内全民争说“我×的不是×,是寂寞”、“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同一个句式;当全民齐说“囧”、“雷”、“打酱油”、“俯卧撑”、“草泥马”;当一本“那些事儿”砸出响动,上百种“事儿”飞蝗匝地;当这“事儿”那“事儿”经数年而阴魂不散,而“回家吃饭”、“草泥马”传个几日就化作“如烟”成了往事,我问自己:这世界怎么了?是该庆幸人民(网民)智慧无限,还是该感叹人情冷暖嬗变无常?有人说,这时代是物质时代。更贴切的说法其实我们现处消费时代,消费物质,消费资源,消费环境,消费服务,消费尊严,消费情感,消费不可消费之物。试问还有谁在拷问人类的良心?而在拷问人类之前,先把自己放在平底锅上“拷”了个外焦里嫩。常怀敬畏心,常怀宽大心,我以为,此二心是化解罪恶的良方。

北京作家庸人多年深挖人性中美善和丑恶的二致,有扬弃,也有辨正。他也是我视线之类拷问人类良心和良知的不多的几位作家之一。庸人是有历史感的作家,他的笔力公认的尖利,所涉题材刀刀指向曾经的历史、流变的此在、虚构的文学真实,《谋天下》是重构历史,算是独立于大片小说《风声》、《潜伏》、《暗算》之外的历史谍战小说;《中国丁克》首度触及中国人丁克现象;《电视》一网打尽年代以降的当代中国百姓生活;《北京爷们儿》、《痞爷》追溯年代草根青春;《射雕时代》着笔于大骗子,可称作批判现实主义荒诞文学;《我不是人》堪称《变形记》的中国版本;庸人“向现实主义回归”的《白眼狼》把“人”给骂了个遍:谁都是白眼狼。但同时他又是最没历史感的作家,他在索隐历史的同时也在消解历史。最终的效果成了他从现实历史和文学历史那儿借来若干关键词,敷衍出来的则是自己的另一套文学图志。

拿眼下这本《大烟帮》来说,与其说是历史小说,毋宁读作荒诞文学。尽管美女读者、纯爷们读者没商量地将血性汉子温义与作者庸人对上了号,庸人潜意识里保不齐也这么自况,不离温义左右的碎催老鸦其实才是庸人的灵魂照影,世间事在老鸦那里都可以用大烟来自圆其说。庸人自己可能也想不到,他一手炮制的温义和老鸦主仆二人成了他的两张脸。

民国史学者指出篡改过的历史不是历史。从字面意义上讲,这一判断是真理。透过字面看过去,庸人的写作有点新历史主义的味道。让我们共同温习新历史主义的这段经典论述:“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象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简直就是对庸人写作《大烟帮》的绝妙注解。单看人名,温义(瘟疫)、罗敷(汉乐府中人,文学美女形象)、婷梅(挺美)、张快(快嘴记者)、老鸦(倒霉)、张奇夫(奇怪的男人)、豆敦(傻瓜)、津井(出甜水的井),庸人正用、反用、引申用,玩得不亦乐乎。日本小青年为了证明大和民族血统高贵、是比华夏民族更纯的爷们,与温义打赌,六个烟泡烧下来就现了形,由此引发了卢沟桥之变。这么天马行空这么不靠谱的伪历史难怪惹得民国史学者不高兴。庸人这新历史主义换个好懂点儿的词来说可以说是批判现实主义。

换个思路来想问题,可以发现庸人的苦胆苦心:他虚构历史、消解历史的目的其实是提供给中国读者新的历史想象的可能。满纸荒诞感、不真实感的“伪历史文本”可以看作一个隐喻文本。该隐喻的深意其实是提醒国人警惕历史健忘症,物质形式上的大烟成了历史,历史健忘症是新的更可怕的精神鸦片。遗忘历史等于背叛,牢记历史不等于泄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最大效用是为后来者提供镜鉴。智力健全的读者读此书应懂小说与历史的区别,何况民国史学者赵云声说《大烟帮》不是历史小说,也就是说,不愿辩证思维的读者大可把该书当做“纯虚构”小说来读。庸人用思想勾兑荒诞,我猜他想说现实比小说荒诞。

我与庸人的机缘始于我在磨铁文化总编辑任上之时,他那本“骗术小说”《射雕时代》以隐喻手法针砭骗术江湖,尽管不必放大到说他剑指无所不在的人心之伪之腐之魅,不妨碍有心的读者自我检视自己的内心。这一机缘延续到我在漫友文化副总编辑任上创立和操作红人馆品牌之时,一本《我不是人》,从文本到策划、设计俘获了王朔、余华的读者和韩寒的粉丝。眼下这本《大烟帮》和《白眼狼》则是我自创多来多米品牌并与含章行文合作的庸人新作。庸人说,他的作品只要我不嫌弃,都会交给我操作。这一承诺的做出对于作者来说实非易事,因此每个作者如是决断时,我都会倍加珍惜。

出版圈和作者圈中不乏人等常以“我的哥们丹飞”况我,大有“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味道。我称庸人倒可以呼一声“我的兄弟庸人”,我身上的浩然之气和变通之技,与庸人的血性之质和耿直之风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互文关系。也正因此,才夯实了策划人和作者之间的赏识与信任基质。庸人身上的耿介之爷劲使得他在写作中和人际交往的某些场合显得稍稍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而又是这股子“不合时宜”,吸引了为数不少的铁杆读者和数量庞大的铁杆朋友。对于这部分铁杆来说,他情商大开,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他又极善于经营自己的小说和剧本创作事业,遍地开花,夺目花红。这么说他的开廓是为友朋而开,他的闭锁是为蝇营狗苟者而闭。这样的作家,值得更多读者为之结“丝”成“迷”。

庸人是个红人,他的小说没几部没被拍成电视剧的,他还是大戏《欢天喜地七仙女》、《幸福来了你就喊》、《铁爷茶馆》的编剧。他的红本质上也得益于他写的是“京味小说”。北京人的爷劲、贫劲让他的作品显出举重若轻的味道。玩世不恭其实是很较真。对于读者们来说,读庸人的书很有乐子,随着未来《大烟帮》连播版、电视剧版的开演,收听收音机、MP3和网络电台的听众,电视机、电脑屏幕前的观众,少不了还有盗版书、盗版碟的庞大消费群,都可以享受“邪派作家”庸人带来的乐子。而我真正关心的是,当他把荒诞玩尽,下一步会去往何方。

欠扁的“胡萝卜至上主义者”

(《漫画兔的自杀》序)

作者:丹飞

发现看美女流鼻血不是右手的创造,将流鼻血归功于“解内衣比赛”则是右手的发明。如果说这世上有人尖子这一说的话,画画的右手无疑是其中最尖的一个,这小子一肚子“坏”水,屑小众生身上的屑小全被这小子逮个正着,有点得理不饶人的意思。

我称呼“这小子”是不合适的:右手比我年长,在他心里,我是他“老友”。“老”的意思大概就是才见面就心甘情愿把自己交了出去。右手说他选择我做他的书,是因为我比之前找他的出版人“加起来”还要强。我估计他是抬举我,或者说我比其他人“加起来”强的原因是我更懂漫画兔的意蕴所在,以及我坦荡得让人乐意信任。开始进入实质合作阶段才发现,在地理距离上,我俩近在咫尺:我在北京时工作地点与他们出版社相隔一个街角,我在北京时的家与他家在一个小区,不仅如此,我们都住四楼,毗邻的两座楼,抬头可以相望。我们是俗人,情不自禁会为巧合之物寻找说辞。我给右手的漫画兔找到的说辞是良心。我想再没有别的两个字比“良心”二字更适合右手创造漫画兔的初衷了。也正是这两个字支持着右手画完《漫画兔的自杀》,又会支持他画上班兔、极乐兔、Q兔。

右手的中秋月饼不光引来了对月高歌的大尾巴狼,还捎带上了摩托罗拉月饼、中国联通月饼、阿迪达斯月饼……当然,最具牺牲精神的是“半盒起售”的“月兔”(漫画兔)牌月饼。向“宏大叙事”开战仿佛是右手的漫画宣言,在某种意义上,漫画兔是社会人的良心。萨达姆、虐囚法案、瞎弹、钉子户、塌桥、“浇”火器、多宝鱼、跳楼……有小人物悲欢的地方就有漫画兔。尴尬生活、卑微生命、霸权、群体暴力……群氓、小民等各色小人物的个体境遇,小人物的自娱娱人,小人物的人性闪光,小人物的可气可恨,都由这只略显富态的墨镜兔表演尽了。这是一只空中跳伞背一兜胡萝卜当降落伞的“胡萝卜至上主义者”,你甚至可以骂它缺心眼。在谁都削尖脑袋使心眼的今天,漫画兔以其缺心眼赢得了更多活在心眼之中仰望缺心眼境界的人的爱。在另一个瞬间,那只为良心代言的兔子充满了脉脉温情,在房子、基金、股票、求职、挤车、城市格子当中卑微地存在着。

“自杀”在这里不是动词,物化为一个名词。寓意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把自己逼到墙角了,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了。“自杀”只是在小人物内心发生的“事件”,黯然滋生,还没发生已经湮灭。像变脸人随手换下的一张张脸谱,脸谱底下的那张脸其实是:活着真好,“面朝城市,春暖花开。”如有的老爷不小心从中读出了杀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漫画兔早放下“自杀”的包袱,你还背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这玩笑开得太大。”认为漫画兔教唆人犯错甚至犯罪的人玩笑开得太大了。漫画兔承受不起这么大的高帽。其实,漫画兔不过是小人物的生活志,让善良的小人物唏嘘,让认真生活、懂得幽默为何物的人“眼里常含泪水”。“自杀”非但不消极,反倒是积极阳光直面现实的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刨除群氓意识,在琐屑中孜孜以求的小人物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但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懂幽默,书店陈列之时于是难免地遭遇尴尬。由于主渠道漫画按传统按惯例与少儿书陈列在一处,造成了不必要的争议:《漫画兔的自杀》是否适合青少年看?有专家呼吁漫画作品应进行分级。预料到可能会引起一些过激反应,本书封底特做了阅读警示,提示个别内容儿童需在成人指导下阅读。拿《漫画兔的自杀》的近亲相比,如果说《漫画兔的自杀》会教坏青少年,稍后在国内出版的安迪·莱利译名为《找死的兔子》的“原版自杀兔”简直就百恶不赦了:该书提供了“一只傻不拉几的兔子的上百种聪明绝顶的死法”。该书还“教唆”说,“如果你活得不耐烦,或者烦恼不知道怎么死,那就看看这本书吧”。说到底,我们忘了当我们屁毛还没长稳之时,我们的父辈曾经大摇其头说了九斤老太说过的那句混账话: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现在,一个轮回春又是,我们欣欣然加入九斤老太的行列,把这一句昏话送给下一代。我始终坚信不移:我们要相信我们的青少年比我们更懂幽默为何物,我们的下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下一代。适度引导是必要的,如果因此以为可以把下一代关在真空笼子里就太可笑了。猴子都不会因噎废食,何况身为猴子表叔表嫂表兄表姐的人类。

大约是想幽不懂幽默者一默,右手的粉丝聊天群“拒成人”、“拒老板”。“死,就死得很难看”是漫画兔的娱乐精神,我在这个精神之前加了一句“乐,就乐得很嚣张”,我想,这是娱乐精神的一个极致。“漫画是找乐的最佳方子,自娱是娱乐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漫画兔的娱人原则:自娱娱人,先把自己给逗乐了,再说智慧不智慧,再说这幽默能不能把别人给传染了,逗乐了。

我一直相信,大智慧隐藏在小人物身上。漫画兔其实就是每个庸常小人物的邻居、对桌、同事,有时就是我们自己。当小人物漫画兔在某个瞬间天启般地出现在右手笔下,小人物的大智慧被光照了。《漫画兔的自杀》的意义就是,在咬嚼、品咂我们生命的卑微、生活的屑小之时,不经意间发现庸常生命开出了小朵的智慧之花,我们经由漫画兔,正在超越平凡生活,变得丰澹。

漫画兔家族除了有M兔(自杀兔),还有X兔(极乐兔)、S兔(上班兔)、Q兔(大名未知)等近亲。贪恋了自杀兔以退为进人生哲学的兔迷,不妨洗净双眼,等待上班兔、极乐兔、Q兔来临。那时等待咬嚼的,将是漫画兔清洁的精神。当漫画兔装好自己的尾巴,安静地出发,也许谁都陶醉在漫画兔上班生活的俗常步调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得出那只上班兔,其实在某个瞬间,露出了自杀兔大智若愚“欠扁”的脸。

也有铠甲,也有软肋

作者:丹飞

摘要:马志丹先后创始了多个纪录片品牌栏目,并以其扎实的求真务实态度、风格逐渐明晰化的影像美学追求耕耘多年,营造出一个个具有正向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并获得国际国内同行赞誉,收获多类别纪录片大奖。马志丹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四十年:美好生活》应得多方赞誉,其背后的用心和成功之道值得探究。

关键词:纪录片艺术;马志丹南派纪录片;四十年:美好生活

一部名为《小万工,好姑娘光芒万丈》的纪录片引发热议,通过电视收看的观众,网络实时播放、手机客户端观看和网民纷纷表达了他们兴奋激动的心情。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看完纪录片后大声叫好,主动联系小万工,要给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写序。北京黎姓家长称他将购买小万工的文集和长篇处女作送给孩子班上每一个孩子,因为“小万工的笔下有最真实的青春”。此外,北上广深杭多地上班族被纪录片中小万工和她的爱人李志强的人生故事所打动,他们对于二人离开北京扎根“二线城市”武汉的做法从不理解到理解,称在小万工夫妇身上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样子;因为奋斗拼搏,才赢得岁月静好。

广东卫视在晚间21:10黄金时段播出,可万静雅又不是具有多大影响力的社会贤达,这部纪录片何以能“火”?如今已经“贵”为万科武汉研发中心总经理的小万还能保持刚入职时的初心,这也是这部纪录片“吸粉”和打动人心的内因。深究起来,这部片子的成功固然首先是“选角”的成功,但却离不开一个人和一个团队,即自大学毕业起就投身广东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人马志丹,以及她带领的年轻团队马志丹工作室。因为这不是马志丹第一次摄制出如此“走心”又接地气的纪录片作品。着笔将乡愁打包,在广东安家立业的“异乡人”的《人在他乡》,挖掘平凡人不平凡梦想的《我的梦,中国梦——追梦在路上》,聚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的十九大献礼片《中国梦·创新动力》,唯一一部代表中国参加俗称“三国论坛”的第十六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集中展示青年党员风采的《我们的青春》等一系列获得较高社会反响和行业美誉度的纪录片品牌都出自其手,全国52城收视情况良好,在省级卫视原创播出的纪录片中名列前茅,从《我们的青春》播出版面创新发轫,打破了人物纪录片不敢进入最黄金时段播出、不能在最黄金时段取得高收视率的市场常态。她带领团队五年六度登上国家广电总局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领奖台、连年连续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专项资金、四部作品获得(欧洲)电影节“中国银幕”中国纪录片节最高奖项,斩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金鹰奖提名作品大奖,国内纪录片界专业奖项更是收割丰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马志丹身先士卒,带领年轻的纪录片人通过类似于工蚁式的劳作,大处着眼,小处着力,狠抠细节,通过具体而微的一个个镜头,堆叠成一个个纪录片佳作,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也一次次扪响观众呼唤好作品的心,一次次刷新纪录片行当的“纪录”:首部将镜头对准雄安新区的人物纪录片《我的名字叫雄安》宣传片,在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时在触电新闻客户端上投放,半天时间点击量即破27万;纪录片单集最高收视人口光是手机客户端就达万。作为“二线卫视”,晚间黄金时段,广东卫视以一档人物纪录片与全国强省卫视综艺大咖抗衡,实时直播数据不输“五大卫视”的高收视;拍摄城市建设者、创新人才、党员人群等主旋律题材却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产生了很好的正向社会影响力,起到了提振人心的作用,实现多层次的多赢局面。据不完全统计,马志丹担任总策划、总导演的纪录片电视和网络总收视人群远在10亿人次以上。

以《小万工,好姑娘光芒万丈》开篇的《四十年:美好生活》系列纪录片,是马志丹啃下的又一块硬骨头。改革开放40年和恢复高考40年是大命题,电视人都卯足了劲头想要让自己哺育出的“孩子”出人头地。人人在嚼的甘蔗渣马志丹不屑于去嚼;如何避免落入思维的惯性误区?如何跳脱出新又不失庄重?马志丹煞费苦心。拍摄对象的选择首当其冲,年龄跨度、阶层跨度、职业身份、人物特性的差异化都要考虑到。重复别人断不可能,就是重复自己,马志丹也做不到。因此,八集片子不能有任何同质化的地方。经过筛样取舍,最终集结了近70岁年龄差的老中青少四代人,上至“30后”白族老奶奶,下到年出生,汶川大地震来广东接受救治的最后一个参加高考的孩子。拍摄对象的人生故事和个体命运也千差万别:小万工与爱人是清华北大出身的高材生,以其毕业10年的人生轨迹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我国第一个操纵3万吨列车的重载司机景生启首创“分步循环制动法”,25年来日夜穿梭在中国能源大动脉、长达公里的大秦铁路上;妇科主任罗喜平,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攻克妇科临床疑难病症手术的高峰,由他主刀的手术又快又漂亮;十年半过去,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三个女孩曾在广州接受救治,她们的人生故事与南方结下不解缘;张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成胜自掏腰包万,绿化山林、购买核桃树免费提供村民种植、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基础设施,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同济大学毕业生施东正返乡养鸡,他的养鸡项目加入了家乡的脱贫攻坚行列,与23个贫困村合作,带动多户贫困户实现家庭增收。苍山洱海边,早年农耕捕鱼的一群“60后”、“80后”白族老奶奶,同龄人靠低保和养老金为生,她们绘画出朴拙的原生态油画走出渔村,走向上海等大都市办画展,心灵与口袋一样富足。许鸿飞无心插柳创作的一个雕塑作品,幸得黄永玉大师提点,“以胖为美”,潜心创作“肥女”系列。29场个人雕塑世界巡展。成名后的许鸿飞向母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捐赠万元,筹建国际文化创意教育发展基金会。

马志丹是有名的“拼命三娘”和“技术控”,纪录片必须做到常拍常新,自己“颠覆”和超越自己。为拍摄到她心目中“非如此不可”的好镜头,拍出或剪出“下一条会更好”的片子,为了心心念念的纪录片梦,为了记录这个她身在其中的火热的时代,在拍摄过程中她受过软组织挫伤,磕伤碰淤青更是家常便饭,高原反应,水土不服,晒脱皮,几天几夜连轴转,一边发高烧打点滴一边改稿件是常态。都说电视人是高危职业,纪录片人更是。在汶川大地震后的三江乡拍摄援建重建纪录片,在爆破现场,马志丹穿着雨靴带头蹚过泥泞,被一根深埋在泥泞中的粗大山藤绊倒,向右两步就差点摔落堰塞湖,她凭着本能反应一头偏左,撞向山崖,左手大拇指指甲当场脱落,左太阳穴撞伤,两个膝盖半月板撞伤,落下痼疾,一到阴天下雨,手指不能够弯曲,双膝疼痛不能够下蹲。在广东南昆山、台湾桃园机场等拍摄地,她两次严重摔伤。她的敢拼敢赢在圈内闻名,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给她的拼劲点赞的同时又常常替她捏一把汗:“马导太拼了!她是在用生命‘熬’纪录片。”正是这种与拍摄对象“熬”,与心灵世界“熬”,与时间“熬”,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匠精神“熬”,才成就了一部又一部享誉海内外并在一代代观众心中种下美、善良和崇高的种子。熟悉她的人都说,马志丹无愧于她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到了她这个层面,换做旁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而她始终打拼在第一线,带着一颗“新人心态”,比团队中的92至96后小伙子小姑娘还要拼。这样一个长着铠甲的人也有她的软肋,随着年岁渐长,到底能不能带出、能带出怎样的“接班人”是她的心病。人类文明薪火相传,讲的就是借力和接力,那个敢拼能“熬”,与好纪录片“以命相抵”的纪录片人才有能力接过马志丹的“衣钵”。马志丹的纪录片都带有独特的马氏人文“体温”,她是那个为中国纪录片事业“沾满泥水,捧出朝露”的人。她的传承人也必将假以同等的苦心和努力,惟其如此,才能给马志丹走出的“南派纪录片”传薪、“续命”。

(首发《光明日报》,有重大删改)

延伸阅读

1.丹飞.同理心,纪录片的“第一推动”.中国广播影视.年第23期

2.丹飞.网络文学+,+什么?怎么+?.科技与出版.年第11期

3.丹飞.屏读时代的网络文学+:魅与祛魅.出版广角.年12月上

4.丹飞.弹指二十年——一个工科逃兵的自白.清华校友通讯.第78期

5.马志丹.有一种青春叫丹飞.广东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年7月3日首播.中国纪录片网







































小孩得白癜风好治吗
中科爱心救助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ksmz.com/mbyfl/8350.html

------分隔线----------------------------